科室: 呼吸內科 主任醫師 耿立梅

       冬病夏治是祖國醫學中傳統的特色療法,有著上千年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隨著臨床工作的展開,治療範圍也日益擴大,由最初的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反覆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逐漸擴大到治療肺心病、脾胃病、肩周炎、凍瘡、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等疾病。
  但是冬病夏治不能亂治,需因時、因人而治,需辨病辨證相結合。這體現了中醫的“春夏養陽”、“天人合一”、“擇時治病”、“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論觀點。
  一要因時而治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四時是指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的變化及劃分都是因為陰陽的進退消長所致,不僅自然界如此,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以如此,人作為萬物之靈,也一樣遵循陰陽之道。因時而治,春夏養陽氣,秋冬養陰氣,以遵循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
  其又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人只有順應四時規律,與天地自然的陰陽變化保持一致,才能“苛疾不起”,做得好就會“得道”;如果逆規律而行,就會招至災禍。春夏自然界陽氣生長,人體陽氣亦隨之漸旺,順應生長的陽氣以養陽,會事半功倍,若逆之而行,則必然收效甚微,秋冬亦然。

  可見,冬病夏治實為中醫學四時養生理論的精華所在。冬季氣候寒冷,對人體傷害較大,尤其是對於陽氣不足的人,很容易患感冒、哮喘、咳喘、支氣管炎等疾病,而且有的遷延難愈,每到氣候寒冷時便發作。
  而夏季氣溫高,自然界陽氣充盛,植物生長茂盛,人體的陽氣適應自然界的變化,此時也處於充盛的狀態。好發於冬季或冬季加重的“冬病”多屬虛寒性疾病,在人體處於陽氣充盛狀態的有利條件下,因勢利導採用溫熱的治療方法,即冬病夏治法,祛除寒邪、蓄養陽氣、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可以增強體質,有利於虛寒性疾病的康復。
  我國幅員遼闊,同一季節各地氣候相差較大,入伏第一天並非都是各地天氣最熱、陽氣最為充盛的一天,冬病夏治也並非只有在入伏的一天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哮喘、關節炎等冬季病情嚴重、夏季仍然發病的患者,夏至日後即可開始治療,這樣可以增加治療次數以增強療效;冬季發作或加重而夏季不發病的患者可以在入伏以後開始治療。每次治療後十天即可進行下一次治療,總共治療三到五次,也可視情況增加治療次數。
  二要因人而治
  《素問?寶命全形論》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稟天地之氣生,與自然界的萬物同源於一氣,具有相同的陰陽五行結構和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制化規律。即人與自然同源、同構、同道,這是天人相應的內在原因。《靈樞?論痛》也曾言“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面板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故中醫強調,人體病症,無論內傷外感,皆應考慮地區的氣候差異,以及體質的陰陽盛衰,辨證論治。

  冬病夏治亦是如此。冬病夏治效果最為理想的是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中醫辨證論治屬陽虛(脾腎陽虛)、氣虛(肺脾腎氣虛)、虛寒者。冬病夏治適用於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及虛寒疾病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的疾病,但對於痔瘡、溼疹、陰虛火旺、氣虛多汗、咯吐黃痰、咯痰帶血以及面板過敏等情況,或體質陽熱亢盛的人並不適合。
  如果證見聲高氣粗、面色紅潤,惡熱喜冷,喜過冬天、秋天,怕過春天、夏天,脈搏有力,身體壯實,易口舌生瘡,大便乾結,此乃一派陽氣旺盛之象,就無須再補養陽氣了,只需要養陰氣。尤其是在秋冬季節,更需要借秋冬季陰氣旺盛之時,補人體之陰氣,如果秋冬季不能很好的滋陰、清楚內熱,次年春天就易發生溫病。
  如果證見氣短懶言,面色萎黃甚或蒼白,惡寒喜溫熱,春天、夏天,怕過秋天、冬天,脈若而無力,四肢厥冷,易大便澹瀉,小便清長,一些慢性疾病諸如哮喘、咳嗽、水腫、腹瀉等一到春夏症狀就減輕,一到秋冬就加重,此乃陽虛之象,就需要趁著春夏季節陽氣旺盛之時,順勢而補,採用一些大補陽氣的手段,補充人體的陽氣,防止因為陽氣虧虛導致的疾病到秋冬時加重,即所謂的“趁熱打鐵”。
  也就是說,無論是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還是其他種種疾病,只要是屬於陽氣虧虛的體質,都可以採用冬病夏治。
  三要辨病辨證相結合
  冬病夏治的具體方法很多,比如艾灸、拔罐、熱療等,而用膏藥貼敷穴位的療法是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一種。但是冬病夏治前必須經中醫大夫診斷,辨證論治,確定治療方案後才能進行。
  拿最常用的穴位貼敷療法來說,貼敷的功效與所選中藥的性味、功效及藥理作用有關。常用藥白芥子味辛,性溫,有溫肺、豁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細辛味辛,性溫,有祛風解表、消腫止痛的功效,延胡索味辛苦,性溫,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的功效,甘遂味甘苦,性寒,有逐水攻痰、利水消腫的功效。藥物貼敷在肺俞、心俞、脾俞、腎俞穴位上,可生協同作用。
  肺俞有止咳化痰、心俞有養血安神、脾俞有培土生金、腎俞有納氣固本的作用,這對脾虛生痰的支氣管炎、脾虛生溼的關節炎、頸腰椎病有治本的作用。對心腎不交、腎不納氣的支氣管哮喘可發揮治療作用。
  肺俞、心俞、脾俞、腎俞多集中在背部交感神經鏈所處的位置,在這些穴位上貼敷藥物,可使上中下三焦相通,平衡陰陽,達到“正氣記憶體,邪不可幹”的防病治病效果。
  當然臨床還要根據辨病而選穴,支氣管哮喘者可加湧泉穴、定喘穴;慢性咳嗽痰多者可加大椎穴、豐隆穴;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可加陽陵泉、膝眼;寒性胃潰瘍可加中脘、足三裡;痛經者加關元、中極等等。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病情和用藥劑量,如果患者久病體弱消瘦以及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情況,藥物用量不宜過大,敷貼時間不宜過長;如果患者正處於疾病急性發作期(如正在咳喘、急性咽喉炎、發燒、黃痰、咯血、慢性咳喘病的急性發作等等)的病人則不宜進行敷帖。
  對於嚴重面板病,如面板長有皰、癤以及面板有破損者或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泡者,也不宜貼敷。
  當然醫生在對病人進行辨證論治外,病人在冬病夏治期間也要注意治養結合,在飲食、生活上有所節制,不要貪涼,少吃冷飲,以免使沉積在體內的寒氣凝滯,影響療效;保證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放鬆肌肉、緩解情緒,從而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物直達病灶;不要吃海鮮、蝦等發物以及肥甘厚膩的食物以免生痰助溼,影響治療效果,必要時參加一定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