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主任醫師 武光遷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的炎症性疾病,主要影響中軸骨,包括脊柱p骶髂關節及髖關節等,引起區域性疼痛及進行性關節僵硬,最終導致關節的骨性強直與畸形。

  由於 AS本身的病理特點,使 AS 病人易於伴發脊柱骨折,而且一旦發生骨折,常導致嚴重的後果。
AS伴發的脊柱骨折在損傷機制p發生率p好發部位p影像學特徵診斷治療及合併症等方面,均有其特點,與一般的脊柱骨折有某些不同。因此,誤診p漏診或處理不當的報道屢見不鮮。

  一、 AS脊柱骨折的發生機制

  正常的椎間盤和韌帶富有彈性,使脊柱有可能朝各方向活動,且有減緩震盪力的作用。 AS 病人椎間盤和韌帶骨化後,間盤和韌帶彈性及活動度明顯減少,加之這種骨化的韌帶質地常較脆,脊柱用力後伸時易引起骨化的韌帶斷裂。此外,AS還常引起椎體的骨質疏鬆,使椎體抗壓及抗張能力明顯減弱。這些變化均使 AS病人發生脊柱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輕微外傷或慢性勞損就可引起椎體橫斷骨折,或骨化的椎間盤及韌帶的斷裂。

  由於脊柱的前縱韌帶p椎間盤p後縱韌帶p棘間韌帶及關節囊韌帶等均可發生骨化,使強直的脊柱向一根長骨,因此, AS病人一旦發生骨折,常同時累及脊柱的前p中p後三柱,使骨折非常不穩定。同時由於 AS

常伴發後突畸形,使脊柱的槓桿力增大,強大的槓桿力集中於骨折線,使骨折容易引起脫位及假關節形成。

  二、 AS脊柱骨折的特點

  有關本病的發生率,各家報道不一, 1.5% ~ 23% 不等。儘管總的發生率並不算太高,但 AS 合併脊柱骨折的發生率,比正常人發生脊柱骨折的機率高
3.5 倍。

  本病最好發於下頸椎及頸胸交界處,可能與該處的解剖特點有關,下頸椎p頸胸交界及胸腰段為相對固定的胸椎與活動度較大的頸椎p腰椎的交界處,應力相對集中。

  導致 AS脊柱骨折的外傷往往較輕。損傷機制多為過伸傷。多為三柱骨折,且容易伴發脫位。

  AS 脊柱骨折容易併發脊髓(神經)損傷,尤以頸椎骨折伴發頸脊髓損傷多見。這可能是由於AS合併的脊柱骨折多同時累及前p中p後三柱,故骨折常常相對不穩定,加之骨化的脊柱象一根長骨,強大的槓桿力使骨折後容易伴發脫位。此外,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椎體骨質疏鬆,骨折後鬆質骨出血較多,容易併發硬膜外血腫,可能也是其骨折後易致神經損傷的原因之一。相對於頸椎,AS胸腰椎骨折合併神經損傷的發生率較少。

  AS 脊柱骨折的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為肺功能衰竭及腦血管意外。

  AS 脊柱骨折多為經椎間隙骨折,此處為強直脊柱的最薄弱處。

  三、 AS脊柱骨折的影像學表現

  AS 脊柱骨折在影像學上可表現為三類:新鮮骨折和/或脫位,也有人稱為剪力骨折;假關節形成或稱應力骨折;椎體壓縮骨折。

  1. 新鮮骨折及其 X 線特徵

  此類骨折多發生在頸椎,常有較明確的輕外傷史,損傷機制多為過伸傷。傷後出現區域性疼痛p活動受限等症狀,多伴有神經(脊髓)損傷。

  新鮮骨折在 X 線平片上可見到骨折線,骨折通常累及三柱。前柱及中柱骨折經椎體時,在椎體上可見橫行或斜行走向的骨折線。而當骨折經椎間隙時,椎間盤內常難以見到骨折線,但可見到骨化的前縱韌帶斷裂影。後柱骨折常表現為同節段的椎板骨折,同節段或相鄰節段的關節突骨折,也可表現為骨化融合的棘突間韌帶的連續性中斷。由於脊柱生物力學效能的改變,骨折後常伴發移位,包括椎間隙前方的分離移位以及向後的成角移位,嚴重者可見脫位或半脫位,但移位及脫位程度常常較輕。

  2. 應力骨折(或稱假關節形成)及其 X 線表現

  此型病變常發生在胸椎和腰椎,尤以胸腰段多見。常沒有明確的外傷史。多因腰背痛或其它疾病拍片時偶然發現。神經損傷不多見,即使有也常較輕。

  應力骨折在 X 線平片上的特徵性改變,為骨折平面的椎間盤處存在椎間盤 - 椎體的破壞性病損,表現為兩相鄰椎體的終板面有廣泛的軟骨下骨質破壞,邊緣不整,周圍伴有骨質硬化。間盤間隙可不規則增寬。

  四、 AS脊柱骨折的診斷

  儘管AS脊柱骨折並非疑難雜症。但由於引起骨折的創傷常較輕,甚至無明顯外傷,因此臨床很容易出現漏診或誤診,特別在患者傷後未出現截癱症狀時更易發生。一旦漏診或誤診,常可導致嚴重的後果。已分別有假關節形成誤診為椎體結核p椎體腫瘤報道,也有下頸椎骨折誤診為鎖骨骨折的文獻報告。

  產生延誤診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引起骨折的暴力常較小,大部分為行走時摔倒,有些則無明顯外傷史,未引起患者及醫生的重視;( 2)強直性脊柱炎的長期疼痛使病人對疼痛的耐受性增強,骨折造成的疼痛或被 AS 本身的疼痛所掩蓋,或被病人和醫生誤認為強直性脊柱炎“復發” ;( 3 )此類骨折好發於下頸椎及頸胸交界處,肩部的阻擋常使此處的骨折難以在普通 X 光片上被及時發現;( 4 )強直脊柱本身的韌帶鈣化及骨質疏鬆,有時會使骨折線難以辨認。( 5 )骨折端的缺血性壞死,創傷性骨硬化易被誤診為椎體慢性細菌性炎症;( 6 )部分醫生對該骨折缺乏足夠的認識。

  因此,對於一個有AS病史的病人,如有新近出現或加重的頸痛p胸背痛或腰背痛,經臥床休息後無明顯緩解,有或輕或重的(常常較輕)外傷史,則應高度懷疑伴發脊柱骨折的可能。對於沒有明確外傷史的上述情況,也應想到脊柱骨折的可能。一旦臨床懷疑脊柱骨折,則應在仔細的臨床查體的基礎上,常規拍攝全脊柱正p側片,以明確是否有骨折及骨折的部位,同時避免遺漏症狀較輕或無症狀的骨折。如果臨床高度懷疑有骨折,而普通X 線又未能提供骨折的證據,則應加照斷層或進行 CT (包括三維重建)檢查。如斷層片和 CT檢查仍正常,而臨床又不能完全除外骨折,則骨掃描可能有助於明確或排外診斷。對於伴發神經損傷的病人,或有假關節形成的病例,以及臨床懷疑有硬膜外血腫者, MRI也是十分有價值的一項輔助檢查手段。

  五、 AS脊柱骨折的治療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併發的脊柱骨折多為不穩定骨折,因此一旦確立診斷,在轉運及輸送途中,應密切注意病人的體位,可靠地固定骨折部位,否則可能引起嚴重的後果。不同於一般的脊柱骨折,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術前牽引的方向應與原畸形方向保持一致,重量也不宜過大。

  關於強直性脊柱炎伴發的脊柱骨折的治療,早期的文獻多推薦保守治療。主要原因是有學者認為,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常伴全身其它臟器尤其是呼吸器官的的損害,手術併發症多,手術風險大,死亡率高。但近年來隨著麻醉技術及手術技巧的不斷進步,主張手術治療的學者越來越多,這些作者認為,較之保守治療,手術治療能更好地穩定脊柱,同時也能更直接地解除對神經的壓迫,可更有效地避免因長期牽引及外固定引起的併發症。因此,對於強直性脊柱炎合併脊柱骨折的病人,只要病人身體條件允許,可行手術治療。

  本病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也是減壓及融合穩定。減壓方式的選擇與一般的脊柱骨折無太大差別,主要取決於壓迫來自何方,但多數學者認為,單純的椎板切除減壓對於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病人是不可接受的。

  由於骨折多累及三柱,穩定性差,因此,與一般的脊柱骨折不同,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對融合及穩定的要求更高。多數學者主張對於三柱骨折及假關節形成的病例,應行360度融合。內固定對於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病人也是必須的。為了減少內固定物所承受的應力,同時避免因骨質疏鬆引起的內固定物鬆動,有學者主張,對於使用後方固定者,固定的範圍不應僅侷限於骨折的間隙,而應向上p下各延伸1-2 個節段。

  由於頸椎所受應力相對較小,因此單純的前路椎體間融合加鋼板固定可能也能以使骨折區域性穩定,從而促進骨折癒合。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因此骨折後出現肺部及心血管系統併發症的機率高於一般的脊柱骨折,死亡率也遠遠高於一般的脊柱骨折。此外,椎體的骨質疏鬆使術中出血較多,韌帶的骨化使正常的骨結構變得難以辨認,這些均使手術的風險性增大。因此,應注意避免此類併發症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