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門診看病,中醫接診、處理患者的速度要相對慢的多。我在門診上有體會:半天的門診量在二十個患者最為合適,不緊不慢,在保證看病質量的前提下,差不多可以準時下班,要是半天超過三十個患者的話,時間就會有點緊張,要保證患者看病質量的話,通常要差不多超時將近一個小時才能順利下班。經常會聽到患者在診室外抱怨:“醫生看病速度咋這麼慢,半天還沒輪到我!我理解病人著急等待的心情,但是也請病人從自己的立場,設身處地想一想,”你難道希望醫生給你看病時,三言兩語,敷衍塞責,草草三、五分鐘就把你打發了嗎?”。能來省級中醫院看病的患者,有很多都是在地市級醫院或是在省城各大西醫醫院看了很多而沒有明顯效果,最後才想到要來中醫院看看的,都是抱著最後希望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以更加認真、負責的態度給患者看病的。男科中醫看病速度慢主要是慢在中醫的四診,“望聞問切”上,詳細、周密的問診,查體、舌脈,對於正確的中醫辨證分型至關重要,問診不仔細,三言兩語,切脈、舌診敷衍了事,對病人的四診資訊把握不全面,不詳細,辨證中醫證型不準確,那就意味著用不對藥,也就沒有療效。不少患者會有這樣的疑惑:“我找你看男科病,你問我那麼多我身體上其他科室該管的問題幹嘛,是不是很多餘,在和我閒嘮磕?”。其實,對一箇中醫醫生,尤其是認真負責的中醫醫生來說,這些一點都不多餘,而且十分必要,只要詳細的醫患交流溝通,詳細的“望聞問切”,瞭解、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資訊越多,只有從全域性上去把握患者的身體狀況,才能準確地中醫辨證,才能開出正確、合適的處方,才會有療效。所以,門診看中醫男科,我希望患者要耐得住性子等!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男科李俊濤
下面舉三個病例,衷心希望患者能從中體會到看中醫男科的細緻攏墩餉捶咽奔洹
1患者吳某,28歲,以“陽痿2年”就診。
患者症見:陰莖勃起疲軟,硬度不佳,頭昏沉,口腔潰瘍時常反覆出現,大便乾結,飲食冷物則胃脘部隱痛,小便短少,舌質淡紅嫩,舌苔白膩,脈沉細。第一次和第二次患者就診,服藥效果均不佳,第三次患者就診,思前想後,不知道用藥效果不佳問題處在哪裡?這次問診中不經意瞭解到:“患者每次下午打籃球大汗出後,夜晚就會周身煩熱,尤其臉部烘熱,難以入睡”。仔細琢磨,辨證認定患者為:肝腎虛寒,陰火浮越。之所以劇烈運動汗出後,夜間身體煩熱,臉部烘熱,乃是因為:中醫認為,“正常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勢力均衡,和諧相處,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如果因某種原因,導致陽氣勢力極度衰弱,無力與陰氣保持勢力均衡,和平共處,虛弱的陽氣就會被勢力強大的陰氣驅逐出體內,離開正常位置,產生疾病”。活動後陽氣隨汗液而出,導致體內本已虛損之陽氣更加虛餒,最終體內的陰寒邪氣逼迫殘存的陽氣進一步上浮、外越而產生的結果。陽氣虛弱,陰莖陽氣灌注不足,不能正常用事,從而產生了“陽痿”的問題。以“溫補肝腎、潛鎮浮陽”之法,予附子、乾薑、磁石、生牡蠣為基本框架方,3周而愈。
2患者池某,35歲。以“尿頻、尿急1年”就診。
患者症見:尿頻,白天大約40分鐘一次小便,夜尿4-5次每天,每次尿量小,有尿意不能等待,排尿急迫。陰囊潮溼,盜汗,便祕,大便一日2-3次,量少,難解,而且大便發粘,每次大便後,便池不容易衝乾淨,脫髮,面部油多,舌質紅,舌苔薄膩有裂紋,舌尖紅赤,脈弦滑。就診前兩次,服藥無明顯效果,第3診就診時,患者提及自己的盜汗有個特點,晚飯後若不喝水,就不盜汗,倘若喝個2、3百毫升水,無論冷熱水,夜間必然盜汗,周身汗出如洗,而且時常感到身體困重乏力、食慾不佳。感覺患者的這個盜汗特點甚有意思,值得玩味,沉思良久,認為患者中醫辨證,應該屬於:溼熱內蘊證型。之所以這般盜汗,原因在於:體內溼鬱熱蒸,溼邪阻滯,氣機不暢,邪熱內鬱,不能外達。中醫認為“陽加於陰為之汗”,夜間喝水之後,外溼與內溼相合,內鬱之熱更加不能外達,透散,鬱熱蒸動溼氣,泛溢肌膚腠理,而發為盜汗。溼熱內蘊,體內的“三焦”排洩水液的道路失常,同時肺氣不利,水之上源閉塞,從而產生尿意頻頻,而每次排尿又很少的問題。以“芳香辛溫宣化,開鬱化溼洩熱”為法,予“杏仁、生薏仁、滑石、蠶沙、皂莢等為基本方加減,4周而愈。
3患者張某,25歲。以“尿不盡,尿無力、尿道滴白8個月”就診。
患者症見:尿不盡,尿無力,大便後尿道滴白,頭暈、胸悶氣短,食慾差,容易出汗,大便不成形,2-3次每天,舌質紅舌苔薄膩,舌尖紅赤,脈沉濡細。以“補中氣,升清陽”之法,治療3周無效。後來患者就診時,說自己出汗很怪,白天活動立位時上半身汗出,睡覺仰臥或側臥時,則是在上的一側身體出汗。仔細辨證分析,認為患者屬於“溼熱燻蒸,三焦不暢,氣化不行”從而產生的排尿問題。原因在於:之所以患者汗出見於在上的身體一側,是因為中醫認為,“溼熱之性,具有向上燻蒸之趨勢”。故患者老是在上的身體一側汗出明顯。溼熱阻滯三焦水道,肺氣不利,體內水液不能正常代謝排出,從而出現排尿不利的症狀。以清熱化溼之法,予薏仁、茯苓,蒼朮、黃芩、黃連、滑石、蘆根等,10天而愈。
本文系李俊濤醫生授權釋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