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中心 主管技師 華東

  一、定義:
  小兒腦性癱瘓又稱腦癱,是小兒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一種非進行性的腦損傷綜合徵。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癲癇、行為異常、視聽覺障礙、言語障礙。

  由於病因在出生前到出生後4周,所以在嬰兒期可以表現出一些症狀,通過檢查原始反射、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運動發育,就能觀察出,但由於小兒神經早期皮質下中樞控制,受反射支配,此時腦損傷後症狀多不典型,而且肌張力檢查受諸多因素影響,特別是孩子當時的狀態,所以早期診斷必須慎重。
  二、腦癱特點:(腦癱定義的要素):
  1、發生在小兒生命的早期,或出生前或出生過程中;
  2、腦癱本身是非進行性的疾患;腦癱是腦組織在生長髮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而不是發生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因此,腦癱本身是非進行性的疾患;
  3、主要障礙是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病變部位在腦部,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常見病理改變有:不同程度的腦萎縮、腦室擴張、神經細胞減少和退行性變。鑑於以上原因,腦癱是中樞性的運動功能障礙症候群。其主要障礙是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
  三、康復治療
  (一)醫學康復:
  1、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屬於物理療法(physical therapy, PT)的一種,主要針對患兒的運動功能進行康復治療。可以抑制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促進正常姿勢和運動發育,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運動功能訓練的原則:①遵循從頭到尾、由近位端向遠位端等兒童運動發育的規律;②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同時,進行正常模式的誘導;③使患兒獲得保持正常姿勢的能力;④促進左右對稱的姿勢和運動;⑤誘發和強化所希望的固定運動模式,逐漸完成由單個運動向多個運動的協調運動;⑥康復訓練前緩解肌張力。
  (2)運動功能訓練的要點:
  ① 頭部的控制:要訓練仰臥位頭部保持正中位,頸部牢固挺起,俯臥位抬頭和轉動,坐位保持頭部直立位。
  ② 支撐抬起訓練:進行軀幹肌肉的控制訓練,使身體能夠抬起,翻身和迴旋,逐漸實現肘支撐、手支撐、坐位支撐。
  ③ 翻身訓練:小兒翻身時要先抬頭,因此翻身和抬頭是密切相關的。
  ④ 坐位訓練
  ⑤ 膝手立位和高爬位的訓練:訓練重心逐漸上移抬高軀幹的能力。
  ⑥ 站立和立位訓練膝立位時如果能對骨盆和髖關節的控制達到一定程度,即可進行立位訓練。可以由人扶站開始,至自己扶站、站立時兩手交替拿物、建立立位平衡、單腿站立,必要時可選用輔助器具。
  ⑦ 步行訓:不會站立就不會走,所以在單腿站立的前提下進行雙腿交替運動訓練。
  ⑧ 步行的進步和使用性訓練:目標是建立不僅可以在平地行走,還可以長距離和加速度行走及具有跨門欄、走不平路的能力。

  痙攣性腦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降低肌張力,抑制屈曲模式和軀體的內收內旋,促進伸展模式和外展外旋,促進對稱性姿勢,預防攣縮和畸形。手足徐動性腦癱治療的主要目標是:控制頭部保持中間位,控制肢體的活動向著中線方向,抑制不隨意運動和姿勢的易變性,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3)常用的幾種運動療法:
  ① Bobath療法:又稱為神經發育學療法。根據神經發育學的理論,小兒腦癱是由於腦損傷影響了腦的正常發育,使運動發育落後或遲滯;以及異常姿勢反射的釋放而出現異常的姿勢運動模式。Bobath療法根據以上理論,採用抑制異常反射活動,糾正異常姿勢,促進正常運動功能的出現和發展,提高活動和移動能力的治療原則。
  ②Rood技術:利用扣擊、輕壓等手法調整肢體肌張力,誘發主動運動。
  ③ Vojta療法:通過對身體一定部位的刺激,誘導產生全身性、協調化的反射性移動運動,促進和改善患兒的移動運動功能,抑制異常運動。Vojta療法所誘導的運動為反射性翻身(R-U)(圖19)和反射性腹爬(R-K)(圖20)兩種。通過這種移動運動反覆規則的出現,促進正常反射通路和運動模式,抑制異常反射通路和運動模式,達到治療目的。
  ④引導式教育:引導式教育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礙者的異常功能得以改善,即應用教育的概念體系進行康復治療。它不是單純的物理治療,而是通過一定手段,誘導和實現預先設定的目標,引匯出功能障礙者學習各種功能動作的局面。這種功能學習是通過功能障礙者本身的內在因素和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的、相對獨立的完成功能動作,達到學習、掌握、主動完成功能動作的目的。引導式教育中所說的康復,不僅是促進功能的改善,同時引導人格、個性的變化,即智慧、認知功能、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進而又促進功能的提高。
  2、作業療法
  作業療法(occupational therapy OT)指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從患兒日常生活、學習、勞動、認知活動中,選擇一些作業,對患兒進行訓練,以恢復和學習各種精細協調動作,日常生活和社交中的困難,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和適應性。作業治療中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作業治療的目的是使腦癱患兒隨著成長,逐漸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學會和養成對自身問題的處理能力。主要包括進食功能;如廁功能;穿、脫衣功能;梳理功能等。
  進食功能訓練應包括不同難度的進食訓練:
  (1)用手或湯匙進食:主要訓練上肢的主動伸展,眼手協調,抓握與方開,手口協調,咬切,合脣,吞嚥和咀嚼等動作和作業的完成。
  (2)用筷子進食:重點是訓練手指協調和靈活,前臂的旋前、和旋後。
  如廁功能應包括:
  (1)扶扶手蹲坐在便盆上:訓練患兒站立平衡,頭的控制,身體的對稱性,抓握和放開,髖關節活動能力,膝關節的屈伸,踝背屈,從站到蹲位的體位變化,重心轉移;
  2)坐在便盆上:坐位平衡,頭的控制,身體的對稱性,肘伸直,持續抓緊,軀幹伸展,髖屈曲,踝關節背屈,下肢外展;
  (3)從坐在便盆上起立:體位轉換,下肢負重;
  (4)大、小便控制。
  穿脫衣功能包括:
  (1) 穿脫上衣:坐位平衡,雙手協調;
  (2) 穿脫褲子:體位轉換;
  (3) 穿脫襪子:坐位平衡;
  (4) 穿脫鞋:學習左右概念。
  梳理應包括:洗手、洗臉、刷牙、梳頭。
  3、言語矯治:其言語障礙主要是構音障礙和言語發育遲緩。
  構音障礙:包括基本言語運動功能的刺激和促進,改善呼吸,增加面部的活動,如哭、笑等。
  言語發育遲緩: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訓練計劃,採取不同的方法如促進發音、使用言語符號等,使患兒理解語言概念和含義,改善其語言交流能力。
  4、文體治療:通過遊戲和模仿等形式充分調動患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提高自身的協調性、靈活性、耐力等運動技能,提高與人交往,團結協作等語言、行為能力。
  5、其他療法:低頻脈衝電療法、水療法、藥物、鍼灸、手術等。
  6、輔助器具及矯形器的應用:目的是①保持肢體的功能位;②加強肢體的承重能力;③預防和糾正畸形;④促進運動功能發育,從而提高生活活動自理能力。
  (二)、心理康復
  兒童的心理髮育包括認知、注意力、記憶、思維、想象、意志、情緒和情感、個性的發育等。這些發育與生物學因素、環境因素、教養因素有關。患兒由於存在腦損傷,不僅造成肢體運動障礙,而且會伴有情緒、性格問題和障礙。不同時期給予相應的心理支援,促進患兒更多潛能的發展。
  (三)、教育康復
  腦癱患兒50%合併有智力低下。同時運動障礙、心理異常、社會因素等又對其智力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腦癱的教育同樣提倡早期進行。有系統、有計劃、有評估的教育,讓患兒獲得受教育的機會,培養患兒的基本技巧和學習生活能力、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患兒的學習要個體化、多樣化、場景多變,內容適當。
  (四)、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是協助腦癱患兒解決重返社會可能遇到的問題,如社會所能提供的物質、政策、精神等方面的支援和幫助;一定的就業機會等。
  四、預防及早期干預: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早產兒、低體重兒、中重度腦病患兒的存活率越來越高,這些高危兒最終被診斷為腦癱的概率遠遠高於普通嬰幼兒,月齡小的如0-3個月的嬰兒,早期診斷腦癱比較困難。但是當患兒出現如反射異常、異常運動模式、異常姿勢、運動落後溼再進行康復訓練已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所以當嬰兒具備高危病史、肌張力異常、發育落後、對外界環境有異常反應時我們就應對其進行追蹤觀察並積極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