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放射介入科 副主任醫師 程洪濤

        介入科,對於廣大病友來說可能是一個陌生的科室,現在一般的市級醫院甚至好一些的縣級醫院都開設有介入科,介入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科室?能看什麼病?下面為大家做一些簡要介紹。

        “介入”是一個外來詞,由“介入放射”(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簡化而來。介入放射學(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詞由Margulis於1967年首次提出。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邊緣性學科。它是在醫學影像裝置的引導下,以影像診斷學和臨床診斷學為基礎,結合臨床治療學原理,利用導管、導絲等器材對各種疾病進行診斷及治療的一系列技術。即:在影像醫學(X線、超聲、CT、MRI)的引導下,通過經皮穿刺途徑或通過人體原有孔道,將特製的導管或器械插至病變部位進行診斷性造影和治療。或組織採集,進行細胞學細菌學及生化檢查。河南省腫瘤醫院放射介入科程洪濤

在以前,放射科主要從事影像診斷工作,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拍片子、看片子之類的。隨著醫學的發展進步,放射科不僅擔負著影像診斷的任務,也逐漸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臨床治療的工作中來。也就是在X光透視或CT掃描等等影像手段的導引下,採用插管或穿刺的方法將藥物直接輸送到病灶部位進行治療,或在X線引導下將狹窄或閉塞的生理性管道(如食管狹窄,輸尿管狹窄,膽管狹窄,尿道狹窄,血管狹窄等等)進行球囊擴張,支架植入等手段重新開啟,或者在影像引導下對診斷不明的實體性腫塊進行穿刺,抽取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病理學診斷,等等都是介入放射學技術。

哪些疾病適合介入療法?作為腫瘤醫院的大夫,我想談談適於介入治療的腫瘤相關性疾病。

一、胸部:

1、肺癌:

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對於早期肺癌,如果具備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條件,首選手術切除,如果因其它伴隨疾病導致不能耐受手術治療,那也不用過於緊張。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微創手段引入臨床應用,譬如射頻消融,微波消融,氬氦刀消融等治療措施,如果運用得當,也可以獲得與外科切除術相媲美的臨床效果。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單發肺癌,完全可以採用前述消融裝置,在CT或其他影像裝置的引導下,將射頻刀或微波刀直接插入瘤體內,將腫瘤加熱至80度以上的高溫,直接將腫瘤殺死在體內,所謂的射頻刀或微波刀並非真正的手術刀,而是一個粗細僅僅1mm的穿刺針,治療時無需開刀,術後面板僅有一個穿刺針眼,術中術後幾乎無出血,併發症少,恢復快。氬氦刀大小與微波和射頻相仿,但原理不同,氬氦刀是將腫瘤瞬間冷凍至零下175°,持續10分鐘,然後在迅速將腫瘤加熱至20-40°進行,腫瘤在反覆凍融後細胞固縮性壞死。對於部分不能切除的晚期肺癌,譬如腫瘤靠近肺門部位的大血管,與大血管黏連導致不能根治性切除,也可以採用微波、射頻等熱消融治療達到使腫瘤完全壞死的目標。

2、食管癌,食管癌也是高發性腫瘤之一,河南省也是食管癌高發區。早期食管癌應首選食管癌根治性切除術,但很多患者就診時已是腫瘤晚期,失去根治性手術切除機會。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食管癌,尤其是食管鱗癌,應該採取積極地放射治療聯合化療,有效率很高,很多患者仍然能夠長期生存,甚至治癒。對於手術後復發,放療失敗的食管癌患者,尤其是合併有重度吞嚥困難的患者,到介入科看看,您會發現另一片天地。對於手術後復發,放化療失敗,而且伴有重度吞嚥困難的患者,在介入科可以進行食管支架植入,為患者重新開啟飲食通道,甚至可以置入帶有放射性125碘粒子的食管支架,不僅能夠重建飲食通道,同時可以直接對腫瘤進行持續不間斷地放射治療,由於125碘粒子發射的主要是若伽馬射線,有效放射距離約1.7mm,對正常組織損傷極其輕微,幾乎沒有全身毒副作用。日前由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教授領銜的團隊在放射性碘粒子支架植入治療食管癌方面獲得巨大成就,由滕教授組織的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其研究結果發表於國際上最權威的醫學雜誌之一的“柳葉刀――腫瘤學(lancet--oncology),該雜誌影響因子高達25.117分”。

對於已失去手術機會的,不適於食管支架植入(距離聲門過近而不宜放置支架)高位食管癌,如果伴有重度的吞嚥困難,患者難以進食的情況下,患者往往營養不良,身體一般狀況很差,很難耐受激進的放化療,對於此類患者,我們還可以採用透視下經皮胃造瘻的辦法建立起飲食通道,使患者能夠得到充足的營養支援,全面改善患者的基礎狀況,從而使患者重新獲得放化療的機會。在腫瘤得到有效控制,吞嚥困難恢復之後再去除胃造瘻管。

食管癌術後吻合口狹窄

1、腫瘤無復發的良性吻合口狹窄:首選球囊擴張治療,如果球囊擴張後反覆復發,且復發間隔短於2個月,則建議食管支架置入。

2、腫瘤復發導致的吻合口狹窄:永久性支架植入,或放射性碘粒子支架置入。

氣管狹窄:

對於腫瘤引起的嚴重氣管狹窄,已經引起重度呼吸困難者,應及早行氣管支架植入術,只有在重建通常的氣道之後,患者生命才能有所保障,氣管支架植入可以迅速緩解氣管狹窄所致呼吸困難,並使正常的呼吸功能得以保持,從而為原發疾病的治療贏得寶貴的機會。

二、腹部

肝癌:

1、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肝癌多有肝炎後肝硬化發展而來,絕大多數原發性肝癌為富血管腫瘤,也就是腫瘤內有豐富的血管,腫瘤生長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肝癌的供血動脈絕大多數來自肝動脈分支,肝臟內的肝動脈分支就像一棵從主動脈上長出來的小樹,肝動脈是樹幹,肝內的動脈分支就像樹枝,肝動脈進入肝臟後分成左右兩枝,然後分支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而肝癌就像是樹枝上結下的果實,其營養供應就來自結著果實的小樹枝。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肝癌的原理就是採用一根小小的導管,經過肝動脈,插入到結著腫瘤的小分支血管內,直接向腫瘤注入碘化油和化療藥的混合乳劑,用藥物替代血液,並且阻斷腫瘤的血液供應,使對腫瘤具有殺傷力的碘化油長期積聚於腫瘤內來殺死腫瘤,同時又保護了正常的肝組織。無論是單發性肝癌還是多發性肝癌,用這種治療方法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並且這種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已經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公認。

2、消融治療:

消融治療包括熱消融和冷消融,熱消融就是在影像引導下,將射頻或微波直接置入瘤體內,接通高頻射頻或微波發生器後是腫瘤發熱至80度以上,從而使腫瘤迅速壞死的治療措施。而冷消融則是氬氦刀是將腫瘤瞬間冷凍至零下175°,持續10分鐘,然後在迅速將腫瘤加熱至20-40°進行,腫瘤在反覆凍融後細胞固縮性壞死。對於經過選擇的肝癌患者,通過嚴謹的術前規劃,和精確術中消融,可以一次性的將肝癌完全消融,是腫瘤完全壞死,從而獲得根治性的臨床效果。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已經證實,根治性消融治療的肝癌患者長期生存率可以與外科手術切除相媲美,且併發症發生率更低,住院時間短。

三)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肝臟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良性腫瘤,血管瘤並非真性腫瘤,而是先天性肝臟末梢血管畸形所致,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於肝血管發育異常,引起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增生形成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多無明顯不適症狀,當血管瘤增至5cm以上時,可出現下列症狀:

1.腹部包塊

2.胃腸道症狀

右上腹隱痛和/或不適、噯氣、食後脹飽等消化不良症狀。

3.壓迫症狀

巨大的血管瘤可對周圍組織和器官產生推擠和壓迫。壓迫食管下端--吞嚥困難;壓迫膽道--阻塞性黃疸;壓迫肺臟--呼吸困難和肺不張;壓迫胃和十二指腸--餐後飽脹不適。

4.肝血管瘤破裂出血

生長於肋弓以下較大的肝血管瘤因外力導致破裂出血。

5.Kasabach-Merritt綜合徵

血小板減少、大量凝血因子消耗引起的凝血異常。

較小的肝血管瘤一般不引起臨床症狀,且生長緩慢甚至一生無明顯進展,對於5cm以下的無症狀肝臟血管瘤,一般無需治療,僅需定期複查,測量大小,如果經過長期複查血管瘤無增大,即無需治療,如果血管瘤體積逐漸增大,則可以考慮栓塞治療。對於已經出現臨床症狀的較大血管瘤,建議採用經肝動脈栓塞進行治療。肝血管瘤的血液供應絕大多數來自肝動脈分支,因此,將導管插入肝血管瘤滋養動脈,經導管將碘化油或PVA顆粒,或海藻酸鈉微球等栓塞劑直接注入肝血管瘤內,即可使血管瘤內的畸形血管內形成血栓,完全阻斷血管瘤的滋養血管,隨時間延長,血管瘤內的血栓機化,纖維化,組織脫水逐漸縮小。絕大多數血管瘤經過一次動脈栓塞後即可使血管瘤完全去血管化,使其逐漸萎縮。

三)梗阻性黃疸:

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肝內或肝外膽管狹窄或閉塞導致的膽汁不能從肝內管排出至十二指腸而引起的黃疸均為梗阻性黃疸,除膽管結石或慢性胰腺炎所致胰頭部假性腫瘤引起的梗阻外,其他梗阻原因多為腫瘤,包括肝內腫瘤壓迫或侵犯膽管,晚期消化道腫瘤直接侵犯膽總管,或肝門部淋巴結轉移壓迫肝外膽管,或胰頭癌侵犯為壓迫膽管。臨床症狀包括:面板、眼白髮黃,尿色深黃,大便發白,呈白陶土樣大便。長時間的膽管梗阻易於誘發膽道感染,嚴重時可形成化膿性膽管炎而危及生命。對於嚴重的梗阻性黃疸,可到介入科採取經皮經肝膽管穿刺置入引流管的方法將淤積與肝內膽管的膽汁引流至體外,不僅可以迅速減輕黃疸,而且可以預防膽道感染,或使已經感染的膽管由於通常的引流而迅速得以控制。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膽道感染往往是由於存在膽管梗阻所致,因此,對於已經出現感染的梗阻性黃疸,更需積極地及早進行引流。待黃疸消退後即可針對病因進行原發病的治療。

四)胰腺癌

胰腺癌病人呈明顯上升的趨勢。早期胰腺癌缺乏特異性症狀,難以診斷,因此,臨床上確診的胰腺癌多為晚期。胰腺癌在初次確診後,1年內死亡率高達80%,3年內死亡率為95%,轉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3-6個月,區域性晚期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為6-10個月。在我國,胰腺癌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在臨床上約有80%的胰腺癌患者在出現症狀而就診時,已經存在轉移。根治性切除率不足20%。目前,對晚期胰腺癌仍無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對於不能手術切除的胰腺癌,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傳統化療效果不佳,中位生存期短。雖然吉西他濱、卡培他濱以及多西紫杉醇等應用於胰腺癌化療後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並使晚期胰腺癌的生存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長,然而其中位生存期和1年生存率並沒有太大突破。

疼痛是晚期胰腺癌最常見的嚴重臨床症狀,多數患者的疼痛是由於腫瘤侵犯包括自主神經在內的腹腔神經叢所致,引起腹部以及背部劇烈的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飲食及睡眠,加速體質消耗,造成一系列不良預後,治療比較困難。

近年來,125I粒子組織間植入作為一種對腫瘤新興的放射治療技術,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各種惡性腫瘤的放射治療,並取得令人振奮的效果。125I粒子治療胰腺癌的臨床報道亦逐漸增多,諸多臨床研究提示,CT引導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療胰腺癌,近期療效確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療效,是一種安全、有效、併發症少的微創治療方法。

放射性125I粒子是低能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為59.6天,持續釋放的γ和X射線,可通過破壞DNA分子引起細胞死亡,誘導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125I釋放的低能射線穿透力較弱,有效照射距離約1.7cm,對瘤周正常組織損傷輕微。射線的相對生物學效應(RBE,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iveness)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線效能量傳遞(LET,linear energy transfer)和劑量率起著主要作用。125I粒子平均光子能量為28keV,為低能量射線,理論上講具有較高的REB,在使用125I粒子進行持續低劑量照射時無需很高劑量,即可獲得較高的相對生物學效應,起到輻射殺傷腫瘤細胞,阻滯腫瘤細胞週期,抑制腫瘤細胞修復。

    我們已成功開展CT引導經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療胰腺癌,在放射性碘粒子植入後2天患者疼痛症狀即明顯減輕,並使得因胰頭癌引起的膽管梗阻恢復膽汁流通,臨床效果十分顯著。由於術前採取了精心的圍手術期治療,有效的預防了併發症的發生,所有病例均未出現嚴重併發症。放射性碘粒子植入術後3-5天即可出院。

五)腎癌:

對於孤立性腎癌,如果不能耐受手術,可以與肝癌一樣,採用氬氦刀或射頻、微波等冷熱消融手段進行治療,可以獲得根治性效果。

六)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為良性腫瘤,對於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可以採取外科切除治療。但對於有願望保留子宮,或不能耐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可以採用子宮動脈栓塞的方法進行治療,治療原理與肝癌的化療栓塞相似,不過子宮肌瘤無需使用化療藥物,僅僅使用微粒栓塞劑即可使肌瘤缺血,固縮性壞死。

七)輸尿管狹窄:

對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輸尿管狹窄,均可採用經皮腎盂穿刺的途徑置入內涵管,內涵管是一種兩端蜷成豬尾狀的軟性塑料導管,其全長帶有側孔,內涵管兩端的豬尾一端置於腎盂內,一端置於膀胱內,從而使腎盂內的尿液可以通過內涵管順利流入膀胱內,從而減輕腎積水,恢復腎功能。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