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病科 副主任醫師 陳立

  B型超聲波檢查(簡稱B超)是現代醫學影像診斷最常用的方法,在肝病及其他一些疾病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不少患者因為缺乏相關知識,完全從字面上去片面理解B超的一些專業用語,會給自己平添許多煩惱。像“肝實質光點增粗”、“肝實質瀰漫性病變”、“早期肝硬化聲像”等B超用語,不知令多少患者心急如焚。個別患者可能還會注意到B超報告上的一些資料,他們往往將此與以前的報告或其他醫院檢測的結果相比較,如果發現肝臟的最大斜徑、脾臟厚度、門靜脈直徑等比以前多了幾個毫米,就懷疑自己的病情惡化了。B超給肝病的診斷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卻也給一些不明真相的患者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包袱。

  肝臟B超檢查報告通常有各種資料,醫生是根據這些資料判斷正常與否或是否存在疾患的。但是,由於個體差異很大,而且每次B超測定的位置又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每次測定的結果總會有些差異。如果B超報告的結果稍為超標,或稍為超過上次測定的結果,不一定就是不正常或者病變加重。曾有人做過實驗,讓不同的醫生檢查同一病人脾臟的厚度,其結果相差5~15毫米。

  正常肝實質回聲呈較低的細小光點,分佈均勻,肝內門靜脈、肝靜脈、肝管及其一級分支均能顯示。急性肝炎的主要表現是肝體積增大,形態飽滿,回聲逐漸增粗增密。慢性肝炎遷延不愈,B超下可見肝臟體積增大或正常,肝實質回聲增粗、增強,肝內靜脈和膽管系統輕度紊亂,以及膽囊壁增厚、毛糙和脾臟輕度增大等。一般來說,B超報告上出現“肝實質光點增粗增密”提示肝臟有炎症;但是,所謂的光點多少、粗細並無絕對可靠的客觀標準,主要是經驗性的,且與儀器的效能有關。同一患者在相隔不久的時間內,在不同的醫院檢查,B超的結果可能不完全相同,有的說肝臟正常,有的說肝實質光點增粗,這種例子在臨床上非常多見。

  而所謂的“瀰漫性病變”是指病變波及到了整個組織或器官,病變分佈比較均勻。瀰漫性病變與病情的輕重毫無關係,可以很輕,也可以很重。與瀰漫性病變相對應的是局灶性病變或佔位性病變,局灶性病變指病變僅波及一部分組織或器官。病毒性肝炎屬於瀰漫性病變,肝癌一般屬於局灶性病變。B超報告上“瀰漫性病變”的描述非常常見,千萬不要因為看見“瀰漫性病變”而睡不好覺。

  典型肝硬化的B超檢查結果是肝臟體積縮小,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平滑,包膜增厚,實質回聲增高、分佈不均,有時可見低迴聲結節,門靜脈系統擴張、扭曲和側支迴圈擴大,脾臟中度或重度腫大等。應該說B超對中晚期肝硬化有重要的診斷價值。有經驗的檢查者有可能發現早期肝硬化的聲像改變,但B超的“早期肝硬化”診斷是根據超聲特點作出的,與臨床上診斷的肝硬化不一定能夠完全符合,患者不必為此加重思想負擔。

  每一種檢查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B超檢查有其優越性,也有其侷限性,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那麼,B超能準確診斷哪些病變呢?

  B超對哪些慢性肝病的診斷價值最大?

  B超可以確診囊腫,B超也可以確診一般病人的血管瘤,但在肝硬化病人有時難與肝癌鑑別,謹慎一些需要再做磁共振。

  如有肝縮小、各葉比例失常, 表面不平、實質不勻、大小不一的結節、門靜脈增寬、脾靜脈增寬、脾大,可以結合臨床資料做肝硬化的初步診斷。

  肝硬化病人發現少量腹水,對此,B超檢查比體格檢查要靈敏得多。

  肝硬化病人每6個月必須檢查B超和甲胎蛋白,這是國際的醫學常規,如有發現,還需要CT或磁共振來確診。

  B超發現脂肪肝、膽囊息肉、膽囊或膽管結石,初步診斷可以成立,這些都不一定再做進一步檢查。

  黃疸病人B超發現膽管擴張,必須膽管造影以明確診斷,才能正確進行內外科治療。

  B超對慢性肝炎能判斷炎症和纖維化的輕重嗎?

  其實,不只是B超,包括CT和磁共振等影像檢查,對肝炎診斷或病情評估都沒有肯定的意義,肝炎病人影像檢查主要對檢出其合併症有用,如合併肝硬化、腹水、特別對早期發現肝癌是最重要的篩檢方法。但對肝硬化的診斷靈敏性不足,半數以上的病例會漏診,早期檢出肝硬化主要依據穿刺的肝組織學病理診斷。

  總之,B超對肝癌、肝膿腫、肝腹水、肝外梗阻性黃疸和中晚期肝硬化有重要的診斷價值,但不能根據B超結果判斷肝臟炎症的輕重和原因。B超檢查終究只是一項輔助檢查,它的檢查結果必須由有經驗的醫生結合臨床症狀和其他檢查結果才能作出正確診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