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面板科 副主任醫師 聶磊

  溼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一種具有明顯滲出傾向的炎症性面板病,伴有明顯疹癢,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病是面板科常見病,我國一般人群患病率約為7.5%,美國為10.7%。

  一、病因與發病機制

  溼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機體內因包括免疫功能異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統性疾病(如內分泌疾病、營養障礙、慢性感染、腫瘤等)以及遺傳性或獲得性面板屏障功能障礙。環境或食品中的過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環境溫度或溼度變化、日晒等均可以引發或加重溼疹。社會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也可誘發或加重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多認為是機體內部因素如免疫功能異常、面板屏障功能障礙等基礎上,由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免疫性機制如變態反應和非免疫性機制如面板刺激均參與發病過程。微生物可以通過直接侵襲、超抗原作用或誘導免疫反應引發或加重溼疹。

  二、臨床表現

  溼疹臨床表現可以分為急性、亞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現為紅斑、水腫基礎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爛及滲出,病變中心往往較重,而逐漸向周圍蔓延,外圍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亞急性期紅腫和滲出減輕,糜爛面結痴、脫屑。慢性溼疹主要表現為粗糙肥厚、苔鮮樣變,可伴有色素改變,手足部溼疹可伴發甲改變。皮疹一般對稱分佈、常反覆發作,自覺症狀為疹癢,甚至劇癢。

  三、實驗室檢查

  主要用於鑑別診斷和篩查可能病因,血常規檢查可有嗜酸粒細胞增多,還可有血清嗜酸性陽離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變應原檢查有助於尋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貼試驗有助於診斷接觸性皮炎,真菌檢查可鑑別淺部真菌病,疥蟲檢查可協助排除疥瘡,血清免疫球蛋白檢查可幫助鑑別具有溼疹皮炎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皮損細菌培養可幫助診斷繼發細菌感染等,必要時應行面板組織病理學檢查。

  四、診斷和鑑別診斷

  溼疹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結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或組織病理學檢查。特殊型別的溼疹根據臨床特點進行診斷,如干燥性溼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錢幣狀溼疹等;非特異者可根據臨床部位進行診斷,如手溼疹、小腿溼疹、肛周溼疹、乳房溼疹、陰囊溼疹、耳溼疹、眼瞼溼疹等;泛發性溼疹指多部位同時發生的溼疹。溼疹嚴重程度可根據其面積和皮疹的特點進行評分。

  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①應與其他各類病因和臨床表現特異的皮炎相鑑別,如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積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

  ②應與類似溼疹表現的疾病相鑑別,如淺部真菌病、疥瘡、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細胞增多綜合徵、培拉格病和面板淋巴瘤等;

  ③與少見的具有溼疹樣皮損的先天性疾病相鑑別,如Wiskott-Aldrich綜合徵、選擇性IgA缺乏症、高IgE復發感染綜合徵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