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通外科 主任醫師 劉清泉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一種獲得性器官特異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於人體內產生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導致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破壞血小板過多從而導致血小板減少。脾切除術是治療ITP的主要手段之一,腹腔鏡下脾臟切除(laparoscopicsplenectomy,LS)術相對於傳統的脾切除術具有創傷小、切口美觀、術後疼痛輕、平均住院時間縮短等優點。我科自2007年4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了2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患者為其成功實施了腹腔鏡脾切除術,經過精心術前、術後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共2例,男1例,女1例。年齡男67歲,女54歲。臨床表現為出血,均有面板瘀點瘀斑、齒齦出血和鼻出血,大便隱血陽性1例,術前診斷為: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癲,其中一例脾亢合併有貧血,術前B超及CT檢查,2例脾臟輕度腫大(上下徑小於15cm)。2例LS均成功,手術時間分別為180、300min,平均245min。術中出血量150ml及350mL,術後一天拔除胃管,手術時間較長的在術後二天內拔除胃管,手術一天後開始進食流質飲食。術後住院5-7d,平均5.8d,均康復出院。病人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減低,為23.6x109/L,術後第3天覆查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上升,為125.7x109/L。

  2、術前護理

LS是近幾年開展的一項新的脾臟疾病治療手段,國內尚未普及,患者及其家屬對該術式瞭解甚少,會對手術的安全性及療效產生懷疑。為此,術前耐心、細緻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述IS的適應證、方法、優缺點及臨床開展情況,解除患者的顧慮和擔心,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並主動配合治療。常規做心電圖、拍胸片瞭解心肺功能有無異常,查血常規、凝血時間及凝血酶原時間、血小板計數,瞭解病人的凝血機制。術前一天備血400-800mL,對難以糾正的血小板減少患者可用血漿置換法或直接輸人血小板懸液以提高血小板數量。

按常規做好術區備皮,尤應徹底清潔臍部面板。因為腹腔鏡手術需在臍部或在臍周穿刺建立操作孔,故既要徹底清潔臍內汙垢,又要保證臍內面板完好無損。術前常規禁食12h,禁水4~6h。術前晚上給予肥皂水500mL灌腸,排空大便。術晨置胃管、尿管,對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程度較重的病人,置胃管前囑病人先口服10ML液體石蠟油,矽膠胃管前端用石蠟油潤滑後動作輕柔地插人胃內,防止食道胃底靜脈破裂出血。

  3、術後護理

全麻未清醒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予持續低流量吸氧,氧流量為3升/分。禁食、禁飲,術後一天拔除胃管,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長的在48~72h內拔除胃管,術後48h開始進食流質飲食。術後密切觀察生命體徵的變化,監測血壓、脈搏、呼吸每15~30min一次,至病情穩定後可改為每2h測一次。

觀察神志、意識、血氧飽和度、面色、末梢迴圈、腹部傷口及引流管的情況。保證各種管道通常,特別是避免脾窩處引流管摺疊、扭曲、堵塞,並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質。如每小時引流量大於100mL,應考慮內出血可能,立即通知醫生。腹腔引流管一般於術後2~3d拔除。

預防術後併發症:

①腹腔內出血: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徵,腹部體徵,末梢血迴圈,引流管內引流液的情況。如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通知醫生,必要時做好再次手術的準備。

②發熱:脾切除後,機體的免疫功能及抗感染能力均下降,容易引起脾熱、術後反應熱、細菌感染及併發症等因素而導致的發熱,直接危害病人的生命安全[2]。故要密切觀察脾切除術後患者的體溫。術後每日測體溫4次,觀察有無發熱以及發熱的持續時間,及時給予物理及藥物降溫,定期化驗血象,合理使用抗生素。

③血栓形成:術後嚴密監測血小板的變化,出現腹痛,下肢腫痛或者突發呼吸困難時應警惕,防止靜脈血栓的發生,血小板增至400x109/L以上,應酌情使用抗凝藥物。

  4、出院指導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出院後要定期監測血常規,觀察血小板、血紅蛋白的變化,合理調配飲食,勞逸結合,預防感冒,定期複查、隨訪。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