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液科 主任醫師 張翼|

  如何選擇骨骼影像學的檢查專案?
  張翼|教授:骨骼病變的檢查是多發性骨髓瘤診斷最主要、最關鍵的部分。傳統的有一般X線檢查。隨著現在新的影像學技術的發展,CT、MRI(核磁共振)、PET-CT都可以用在多發性骨髓瘤的影像學檢查上,各有各的優勢和不足。
  一般的X線和CT都是區域性檢查,如果要排查全身病變,需要查身體各個部位的骨骼,但是CT可以發現早期的骨質破壞,而一般的X線檢查卻不能;核磁共振尤其是腰胸椎的核磁共振,可專門對脊柱的包塊進行檢查;PET-CT本身就是全身性檢查,不僅可以發現骨破壞的位置,還能看到全身所有部位的情況,包括骨頭實體的病變、骨髓的病變和骨頭周圍軟組織的病變,甚至其它的實體瘤,還能夠發現腫瘤的活動性特點,以確定疾病的進展情況,這是目前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組織病變和病灶活動情況的檢查方式,缺點是相對昂貴一些。
  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疾病症狀和經濟條件選擇相應的影像學檢查專案,醫生也要把握好各種骨骼影像學檢查專案的優缺點,避免出現誤診或者漏診的情況。
  需要檢查全身還是哪裡疼痛或腫脹就檢查哪裡?
  張翼|教授:原則上,首先檢查區域性的骨質破壞情況,如果確定有骨質破壞就會相應擴充套件到全身骨骼,而且所有的病人都需要通過觀察骨質破壞情況來確定腫瘤的分期,所以一定要查得全面一些。

  一般的X線檢查未見異常,能否直接排除多發性骨髓瘤?
  張翼|教授:不能完全排除,很多早期的骨質損傷或者骨髓病變只做一般的X線檢查不能馬上檢測出來,還需要藉助CT,或者有脊柱的症狀時最好做一下腰胸椎的核磁共振。
  考慮到骨髓穿刺有一定的侵入性,什麼情況下才一定要做骨髓穿刺?
  張翼|教授:骨髓穿刺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關鍵指標,而且穿刺後進行的骨髓病理檢查不僅要做骨髓形態學和漿細胞計數的檢測,而且還要做FISH檢查,對判斷多發性骨髓瘤的預後情況有很大的幫助。骨髓穿刺是一個創傷很小的常規性操作。但畢竟是侵入骨髓,病人聽起來覺得傷筋動骨,心理上帶有恐懼的情緒也能夠理解。但其實骨髓穿刺對病人身體沒有過多的損傷。
  如果病人高度懷疑多發性骨髓瘤,而且先前做的血尿生化檢查也顯示有陽性指徵,就需要考慮做一下骨髓穿刺,因為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檢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最終確診的必要檢查。
  如果病人的血尿生化和骨骼影像學的檢查都還沒有做,或者檢查後的指標並沒有多大的多發性骨髓瘤的可能性,就不建議做骨髓穿刺。
  穿刺的部位是怎樣確定的?
  張翼|教授:骨穿的部位一般選擇髂骨,這個部位非常安全而且也比較準確,往往做一個區域性麻醉就可以進行操作了,患者不會有太大的痛苦。

  需要進行多次穿刺嗎?
  張翼|教授:多數情況下,病人一次穿刺就能夠發現問題,需要多次穿刺的病人極其少見。但是對於某些極少見的多發性骨髓瘤,由於腫瘤細胞只分佈局部骨骼,並不是全身骨骼都有分佈,如果穿刺的部位不夠準確,可能就要找準部位之後再次進行穿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