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 共收錄772條



粟粒樣丘疹
粟粒樣丘疹可由多種病因引發,是多種疾病的伴隨癥狀。稱白色痤瘡或粟丘疹白色苔蘚。系起源於表皮或附屬器上皮的良性腫物或瀦留性囊腫。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性別,也見於新生兒。外傷後引起的粟丘疹往往發生於擦傷、搔抓部位或面部炎症性發疹以後。常見於皮膚外葉啉症或大皰性表皮鬆解症的損害中,也可發生於帶狀皰疹之水皰後...
熱帶性出汗不良
熱帶性出汗不良(tropical dyshidrosis asthenia)由於不習慣熱帶氣候引起持久性汗孔閉塞,出現一系列癥狀和體征。本病少見。國外由Allen和O』Brine於1994年首先報道,國內報道僅有幾例。熱帶性出汗不良的病因(一)發病原因可能系不習慣熱帶氣候的人出汗較多,以後面部及頸部...
人工性蕁麻疹
人工性蕁麻疹又稱皮膚劃痕症,皮膚上通常無風團,若用指甲或鈍器劃皮膚時,即發生與劃痕相一致的條狀隆起,不久消退,伴有瘙癢。人工性蕁麻疹的病因可發於任何年齡,無明顯發病原因。體內感染病灶、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障礙、絕經期等與發病有關,也可由藥物引起,尤其是青黴素、血清類製劑,還有細菌、真菌、植物性蛋白質、...
人皰疹病毒-6型感染
人皰疹病毒-6(human herpes virus-6,HHV-6)於1986年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Salahnddin和Csvlo首次從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和AIDS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中分離獲得。該病毒主要感染人T細胞,而且在形態與生物性方面與皰疹病毒相似,故被命名為人皰疹病毒-6型(HHV-6...
人蠕形蟎病
人體蠕形蟎常見的有毛囊蠕形蟎和皮脂腺蠕形蟎兩種,主要寄生在毛囊及皮脂腺內。重度感染和/或並發細菌感染時,可導致皮膚損害,引起蠕形蟎病。人蠕形蟎感染具有全球性,感染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人蠕形蟎病的病因①機械性刺激:蠕形蟎蟲體較小,肉眼難以觀察,可自由出入毛囊、皮脂腺,顎體發達,足爪銳利,直接損害表皮...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乳多空病毒科(papovaviridae)的英文名源自乳頭瘤病毒(papilloma virus)、多瘤病毒(polyoma virus)和猿猴空泡形病毒(similar vacuolating virus)三種,該病毒科包括乳頭瘤病毒屬(papillomavirus)和多瘤病毒屬(polyomav...
日光性雀斑樣痣
日光性雀斑樣痣(solar freckle-like nevus)是指由自然或人工紫外線照射引起的界限清楚的色素斑。因多見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又稱老年性雀斑樣痣。日光性雀斑樣痣的病因(一)發病原因與老年皮膚退行性變及光照有關。(二)發病機制光鏡下,病變組織表皮突明顯伸長,呈柞狀或芽狀,常常分支並互...
溶血性鏈球菌性壞疽
溶血性鏈球菌壞疽(hemolysis streptococcus gangrene)系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膿性壞疽。臨床上頗似壞疽性丹毒。溶血性鏈球菌性壞疽的病因(一)發病原因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膿性壞疽。(二)發病機制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皮膚衛生差,以及搔抓。溶血性鏈球菌侵入皮膚,繁...
融合性網狀乳頭瘤病
融合性網狀乳頭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 papillomatosis)又名皮膚乳頭瘤病(cutaneous papillomatosis)、Gougerot-Carteaud綜合征,1932年首先由Gougerot和Carteaud描述,他們將本病分為3個類型:斑點狀乳...
蠕形蟎病
蠕形蟎是由蠕形蟎寄生於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內所引起的慢性炎症,又稱毛囊蟲皮炎。常發生於超過30歲以上的成人,兒童很少見。成人發生的百分率各不相同,在10%~27%之間。但它的存在常無明顯表現,除非在數量十分的情況下。蠕形蟎體細長,呈蠕蟲狀,長約0.9mm,寄生於鼻的皮脂腺,其次是前額、頜、頭皮。可使被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