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功能障礙


控制排尿的中樞神經或周圍神經受到損害之後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礙。

膀胱功能障礙的原因

1.外傷:是神經原性膀胱中最常見的病因。其中主要為脊髓損傷和顱腦外傷。

2.影響神經系統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梅毒、震顫性麻痹症、脊髓灰白質炎、多發性硬化症、腦炎、中風等,可引起閉塞性腦和脊髓的血管病變或直接造成腦和脊髓的損傷,引起皮層、腦幹及脊髓排尿中樞的功能障礙。

3.藥物影響:由於長期或過量服用一些藥物而影響排尿中樞神經,如降血壓藥物,消化道潰瘍治療藥物,脫敏葯以及對中樞神經系作用的藥物,可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血管平滑肌組織引起排尿功能障礙

膀胱功能障礙的診斷

尿路感染診斷要點:

1.嬰幼兒常見尿臭,尿頻,排尿中斷或啼哭,夜間遺尿,頑固性尿布疹,伴發熱,萎靡等。

2.年長兒尿頻急痛,排尿困難,腹痛或腰痛,可有發熱,尿臭和夜間遺尿。

3.慢性或反覆發作者病程常>6 月,可伴低熱,消瘦,貧血,甚至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

4.離心尿白細胞≥5 個/HP,尿白細胞排泄率20 萬~40 萬/h 為可疑,≥40 萬/h有診斷意義。尿菌落計數1 萬~10 萬/ml,女性為可疑,男性有診斷意義,>10 萬/ml 可確診。

5.ACB、Uβ2 m、尿溶菌酶測定有助於區別上下尿路感染。

6.X 線、B 超檢查也有助於診斷。

膀胱功能障礙的鑒別診斷

1.逼尿肌反射亢進,患者常有尿頻、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及反射性尿失禁等。表現為間歇性不自主排尿,排尿時患者完全沒有感覺。也可因其體神經,或者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尿道外括約肌損害,而發生尿瀦留及充盈性尿失禁。

2.逼尿肌無反射,常見的癥狀是排尿困難,有時可發生尿瀦留,充盈性尿失禁及壓力性尿失禁,尿意等感覺顯著減退或完全喪失。其膀胱容量及殘餘尿量一般較逼尿肌反射亢進患者為大。

3.除排尿癥狀外,也可伴有便秘,大便失禁,會陰部感覺減退或喪失,肢體癱瘓等其他神經病變的癥狀和體征。

尿路感染診斷要點:

1.嬰幼兒常見尿臭,尿頻,排尿中斷或啼哭,夜間遺尿,頑固性尿布疹,伴發熱,萎靡等。

2.年長兒尿頻急痛,排尿困難,腹痛或腰痛,可有發熱,尿臭和夜間遺尿。

3.慢性或反覆發作者病程常>6 月,可伴低熱,消瘦,貧血,甚至高血壓或腎功能不全。

4.離心尿白細胞≥5 個/HP,尿白細胞排泄率20 萬~40 萬/h 為可疑,≥40 萬/h有診斷意義。尿菌落計數1 萬~10 萬/ml,女性為可疑,男性有診斷意義,>10 萬/ml 可確診。

5.ACB、Uβ2 m、尿溶菌酶測定有助於區別上下尿路感染。

6.X 線、B 超檢查也有助於診斷。

膀胱功能障礙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①失禁型膀胱功能障礙:其干預原則是促進膀胱貯尿。主要方法有使用抑制膀胱收縮的藥物,如羧丁酸;使用增加膀胱出口阻力的藥物,如丙米嗪;膀胱功能訓練,每隔2~5 d排尿間隔時間增加10~15 min,直至達到相對合理的間隔時間;準備好加厚的保鮮袋集尿。

②瀦留型膀胱功能障礙:其干預原則是促進膀胱排空尿液。

主要方法有:

(1)增加膀胱內壓與促進膀胱收縮法:用拳頭由臍部深按壓向恥骨方向滾動,促進排尿;用力屏氣增加腹壓;尋找觸發點:牽張、扣擊恥骨上、會陰區、大腿內側、肛門口誘發排尿,以坐位或站位時效果最佳[2]。

(2)使用藥物減低膀胱出口的阻力,如力奧來素。

(3)間歇導尿方法:清潔會陰;選擇坐位或卧位(女性可選擇卧位,男性患者其尿道口朝向腹部,避免損傷尿道峽部),用肥皂清潔雙手後,0.5%碘伏消毒尿道口,選擇最細的一次性導尿管,外搽清潔石蠟油,緩慢插入尿道口,見尿後排盡尿液,再用力向恥骨聯合方向擠壓膀胱,排盡殘餘尿。撥出該導尿管,棄之或煮沸消毒後保存在清水中反覆使用,再次使用前用0.9 % 生理鹽水沖洗。每星期查1次尿常規,每2星期查1次中段尿培養[3]。(4)間歇性導尿頻率:每4~6 h導尿1次,導尿前先指導患者試行自解。定期測量膀胱容量與殘餘尿量,當膀胱容量在400~500 mL,殘餘尿量少於80 mL時可停止導尿,而採用促進膀胱收縮的方法協助患者排尿。

參看

  • 多發性硬化
  • 膀胱咳
  • 膀胱平滑肌肉瘤
  • 膀胱鱗狀細胞癌
  • 膀胱腺癌
  • 膀胱嗜鉻細胞瘤
  • 老年人膀胱癌
  • 膀胱腫瘤
  • 膀胱與尿道結石
  • 膀胱上內疝
  • 神經源性膀胱
  • 盆腔癥狀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膀胱結核 下一个: 膀胱刺激症>>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