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強,兒童期感染常稱之為鵝口瘡(thrush)。
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僅在一定條件下感染致病,故為條件致病菌,近年來隨著抗生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使念珠菌感染日益增多。
一、發病原因:
1、主因:
為白色念珠菌感染。
2、誘因:
營養不良、腹瀉及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誘因加上乳具污染,便可引起鵝口瘡。
二、發病機制:
念珠菌為條件致病菌。細胞呈卵圓形,很象酵母菌,比葡萄球菌大5~6倍,革蘭氏染色陽性,但著色不均勻。
在病灶材料中常見菌細胞出芽生成假菌絲,假菌絲長短不一,並不分枝,假菌絲收縮斷裂又成為芽生的菌細。 可存在於正常人的口腔、咽、腸道、陰道和皮膚等處。
當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時,口腔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形成大量菌絲。與白色念珠菌發病有關的因素有:
1、長期應用抗生素和腎上腺皮質激素:
(1)作用原理:
患者在接受某些抗生素藥物後,體內正常共生的某些菌群受抑制,而另一些菌群增殖,發生菌群失調。
尤其是某些條件致病菌的快速增殖,可使宿主發生二重感染而致病。廣譜抗生素或多種抗生素的聯合使用,是誘發真菌,尤其是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因素。
抗生素能增進念珠菌的毒力,加強念珠菌的侵襲性。
激素能減弱網織內皮系統的功能,減輕炎症反應,減少抗體生成;另一方面激素也能增強真菌的毒性,因而造成真菌繁殖擴散的條件。
(2)患者長期患病:
由於患者抵抗力和免疫力低下,營養缺乏,條件致病菌易於群集而誘發新的感染。
惡性腫瘤、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燒傷、創傷和外科手術後的患者,均可降低局部或全身的免疫力,導致念珠菌的群集、增殖和感染。
(3)局部因素:
如吸煙,口乾綜合征或口腔放射治療後,唾液減少,活動義齒或其他活動修復體引起局部黏膜創傷等。
一、臨床表現: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1)簡介:
又叫鵝口瘡,好發於新生兒、小嬰兒,長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長期卧床休息的患者。口腔黏膜上出現白色乳凝塊樣物,可分布於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頰、軟齶、口底等處多見。
(2)臨床表現:
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腫,口內有灼熱、乾燥、刺激等癥狀。一般情況良好,不影響吃奶,有時可出現患兒煩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況,一般全身反應不明顯,部分患者可有體溫升高。偶有個別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現嘔吐、聲嘶或呼吸困難。
經過1~2天,黏膜上出現散在白色斑點,呈小點狀和小片狀,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
隨後,小點逐漸融合擴大,成為形狀不同的斑片。
最後斑片又相互融合。經過數天,白色斑塊的色澤,轉為微黃,日久則可變成黃褐色。白色斑片與黏膜粘連,不易剝離,若強行撕脫,則暴露出血創面,局部潮紅,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蓋。患者有口乾、燒灼感及輕微疼痛。塗片和培養可幫助診斷。
2、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1)簡介:
急性萎縮型念珠菌病可以單獨發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時發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
(2)臨床表現:
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廣泛的紅色斑塊,邊緣不整齊,好發於舌、頰及齶黏膜,舌部好發於舌背中線處,局部絲狀乳頭萎縮,病變雙側的絲狀乳頭增生與病變區形成明顯的界線,這種表現又稱抗生素舌炎,嚴重時在萎縮的紅斑區可形成小的潰瘍面,相對應的齶黏膜可出現充血的紅斑區,疼痛並有明顯的燒灼感。
3、慢性萎縮型念珠菌病 :
(1)簡介:
病損好發於戴上頜義齒和正畸矯正器的患者,也可發生於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
(2)臨床表現:
慢性病程,持續數月至數年。可複發,患者有輕度口乾和燒灼痛。
4.慢性肥厚念珠菌病:
(1)簡介:
本型或稱增殖型念珠菌口炎,可見於頰粘膜、舌背及齶部。由於菌絲深入到粘膜或皮膚的內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層肥厚、上皮增生、微膿腫形成以及固有層乳頭的炎細胞浸潤,而表層的假膜與上皮層附著緊密,不易剝脫。組織學檢查,可見到輕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認為念珠菌性白斑病有高於4%的惡變率,特別是高齡患者應提高警惕,爭取早期活檢,以明確診斷。
(2)臨床表現:
本型的頰粘膜病損,常對稱地位於口角內側三角區,呈結節狀或顆粒狀增生,或為固著緊密的白色角質斑塊,類似一般粘膜白斑。齶部病損可由托牙性口炎發展而來,粘膜呈乳頭狀增生;舌背病損,可表現為絲狀乳頭增殖,色灰黑,稱為毛舌,因此毛舌也屬於本型。
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為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疾病癥狀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見於免疫不全症候群和內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二、診斷:
可根據各型臨床表現,配合念珠菌塗片、培養和鑒定,一般比較容易診斷。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應結合組織病理檢查。
可行以下檢查以明確診斷:
一、塗片:
1、具體操作:
刮取病損區表面假膜或分泌物,義齒性口炎刮取義齒基托的組織面,塗於載玻片上,加滴10%氫氧化鉀或氫氧化鈉溶液。
塗片也可用PAS(過碘酸雪夫染色)染色後再在顯微鏡下觀察,染色後孢子和菌絲呈紅紫色,易於觀察,且可長時間保存。
2、檢查結果:
可見白色念珠菌的孢子和菌絲。
二、培養實驗:
1、具體 操作:
收集患者非刺激性混合唾液2ml,取0.5ml接種在TTC瓊脂培養基(含紅四氮唑的沙培養基)上,在35℃下培養。
2、檢查結果:
1~2天後取出菌落生長情況,形成酵母樣菌落,可做塗片和進一步鑒定,第7天仍無菌落生長視為陰性。
三、厚膜孢子形成實驗:
1、具體操作:
是目前鑒定白色念珠菌的最重要特徵之一。方法是在玉米吐溫培養基中,穿刺接種待檢菌,22~25℃培養1~2天,可出現點狀灰白色菌落。
2、檢查結果:
顯微鏡下菌絲頂端有厚膜孢子生長。
四、組織病理檢查: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的假膜是由脫落的上皮細胞、纖維素、食物碎屑、白細胞、細菌和白色念珠菌菌絲組成的一個厚厚的膜層。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以菌絲可以侵入黏膜角化層。
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病損區組織病理檢查,表現為上皮不全形化,可見白色念珠菌菌絲侵入。上皮內有多形核白細胞浸潤,在不全形化層中,白細胞聚集形成微小膿腫。
有時可見輕、中度異常增生,因此,對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應提高警惕,爭取早期活檢,明確診斷。
一般無需輔助檢查,當病情重,感染蔓延時,應相應做胸片、B超、心電圖等檢查。
本病應與由柯薩奇A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咽峽炎相鑒別。
一、簡介:
皰疹性咽峽炎是由是由許多A組柯薩奇病毒或其他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發熱和咽峽部皰疹潰瘍為特徵的自限性疾病,以糞-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感染性較強,傳播快,呈散發或流行,夏秋季為高發季節,主要侵襲1-7歲兒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二、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為哭鬧、拒奶、持續發熱、咽部疼痛、流涎。主要癥狀表現在咽部,初起時咽部充血,咽峽部(扁桃體、軟齶及懸雍垂上)可見散在的約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皰疹,周圍繞有紅暈,2-3天後逐漸擴大後破潰,形成潰瘍。
三、治療:
皰疹性咽峽炎的治療並不複雜,主要是採用一些如雙黃連、板蘭根、清咽沖劑等清熱解毒藥品即可,另外,還可以利用超聲霧化吸入類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
如果治療不及時病變可向口腔後部蔓延至咽、氣管、食管,引起食管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時出現吞咽困難。
少數病例病菌可進入血液循環,成為白色念珠菌敗血症,病情危重,偶爾可引起心內膜炎、腦膜炎等嚴重疾病。
一、白色念珠菌敗血症:
1、簡介: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種真菌,通常存在於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腸道及陰道。
一般在正常機體中數量少,不引起疾病,當機體免疫功能或一般防禦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約作用失調,則本菌大量繁殖並改變生長形式(芽生菌絲相)侵入細胞引起疾病。
2、臨床表現:
(1)驟起高熱,可到40-41度,或低溫,起病急,病情重,發展迅速;
(2)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可有意識障礙;
(3)心率加快、脈搏細速,呼吸急促或困難;
(4)肝脾可腫大,重者可黃疸,皮下出血斑等。
二、心內膜炎:
1、簡介:
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襲心內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贅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可由細菌、黴菌、立克次氏體及病毒致病。
2、臨床表現:
臨床主要可見三大類癥狀,即全身感染癥狀、心臟癥狀、栓塞及血管癥狀。
三、腦膜炎:
1、簡介:
腦膜炎(brain fever;meningitis)是一種嬌嫩的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併發症,比如耳部、竇或上呼吸道感染。細菌型腦膜炎是一種特別嚴重的疾病需及時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在數小時內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腦損傷。病毒型腦膜炎則比較嚴重但大多數人能完全恢復,少數遺留後遺症。
2、臨床表現:
開始的癥狀類似感冒,如發熱、頭痛和嘔吐,接下來嗜睡和頸部疼痛,特別是向前伸脖子時痛。小孩子經常因弓後背時感到疼痛。
乙腦會有暗紅色或淺紫色淤點布滿全身。
兒童會因大腦炎導致顱內壓升高造成囟門突出(嬰兒頭頂骨未合縫的柔軟的地方)。
一、預防:
1、去除不良因素:
小兒餵養用具要清潔與消毒,注意防止因餵養員而引起的交叉感染。要盡量去除病因,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誘發藥物。
2、戴義齒的患者應注意義齒的清潔:
睡覺前將義齒取下,浸泡在2%~4%碳酸氫鈉液或0.12%氯已定液中。
3、注意口腔衛生和健康:
除去局部創傷,義齒固位不好引起創傷的應重襯或重新修復。吸煙的患者應囑其戒煙。營養不良患兒,重病、久病患兒應加強口腔護理。
二、治療前:
應該對該病症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了解等。
暫無有效的中醫療法和中藥的資料。
一、局部治療:
1、作用原理:
鵝口瘡的治療,主要是用鹼性藥物及制黴菌素局部治療,因為口腔的鹼性環境可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長繁殖。
2、具體劑量:
一般用2%碳酸氫鈉清洗口腔後,局部塗抹2%甲紫或冰硼散,1~2次/d,數天後便可痊癒。
若病變廣泛者可用制黴菌素10萬U,加水1~2ml塗患處,3~4次/d。
二、全身支持治療:
1、具體劑量:
補充維生素B2 5mg/次,3次/d,複合維生素B等。
調整全身情況,如缺鐵者應補充鐵。內科配合治療全身疾病。用轉移因子、胸腺素等增強免疫功能。
三、全身藥物治療:
1、制黴菌素:
(1)作用機制:
屬多烯類抗生素,從鏈黴菌屬菌株衍生而來,其作用機制在於與真菌胞膜的麥角固醇結合,造成膜通透性、糖酵解、呼吸鏈及RNA和蛋白質合成等多方面的改變,以致真菌細胞溶解、壞死。
(2)劑量:
將其作成粉劑或混懸水溶液(5萬~10萬U/ml)撒布或塗佈於口腔內病變區,每2~3小時撒1次,效果良好。
(3)不良反應:
本品局部應用刺激性小,但其苦澀味可能引起噁心、嘔吐,有患者難以耐受。
2、兩性黴素B:
(1)作用原理:
屬多烯類抗生素,作用機制同制黴菌素。口服不吸收,靜脈滴注可有效地治療各種深部真菌病。
(2)具體劑量:
臨床用靜脈製劑(粉針劑50mg/瓶)配成水溶性含漱劑,局部用效果顯著。
(3)不良反應:
該配製劑液急性穩定性差,必須在12~24h內使用。而且副作用大,尤其損害腎臟。
3、酮康唑:
(1)作用原理:
是咪唑類抗真菌葯,能抑制真菌細胞膜DNA和RNA。
(2)具體劑量:
用0.5%酮康唑溶液塗搽,3次/d,或用2%酮康唑霜劑局部塗搽,1~2次/d,效果良好。實驗證明,酮康唑局部應用,治療鵝口瘡的療效明顯優於制黴菌素。
4、克霉唑:
(1)簡介:
為咪唑類抗真菌葯,口服腸道吸收不太好,可局部應用。
(2)具體劑量:
一般用1%~5%克霉唑霜塗搽,可治療念珠菌口角炎及念珠菌唇炎;克霉唑錠劑含化,可治療口腔白念珠菌病。
5、咪康唑:
(1)簡介:
咪唑類抗真菌葯,因腸道不吸收,局部應用治療口腔白念珠菌感染,特別對於白念珠菌唇炎,將本品做成糊劑局部塗搽效果好。
因為咪康唑能直接損害真菌細胞膜,使麥角固醇合成發生障礙,以此達到抗真菌的目的。
(2)具體劑量:
咪康唑凝膠塗口腔患處與義齒組織面,4次/d,治療義齒性口炎療效顯著。
四、手術治療:
齶部結節狀增生組織,表面出現顆粒增生的病損及組織學檢查有上皮異常增生的病損,抗霉治療後應手術切除。
預後:
及時治療,去除誘因,預後多良好;
若為白血病、癌症等患兒,長期使用激素或免疫製劑者,感染易擴散,甚至發生全身性感染。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小兒真菌性肺炎 下一个: 小兒原發性腹膜炎>>
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中以白色念珠菌致病力最強,兒童期感染常稱之為鵝口瘡(thrush)。念珠菌是人體常見的寄生菌,其致病力弱,僅在一定條件下感染致病,故為條…
病毒感染性口炎中皰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的發病率最高,是由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也可能單獨發生在脣及口周皮膚。有自限性…
常以黏膜糜爛、潰瘍伴假膜形成為其特徵,是急性感染性口炎。發病急驟,伴有全身反應如發熱,頭痛,咽痛,哭鬧,煩躁,拒食,頜下淋巴結腫大等。 1宜吃抗菌、消炎作…
皰疹性口炎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出現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徵,有自限性,易復發是此病的特點之一。 1.宜吃高維生素的食物;2.…
今天大家好,我是來自烏魯木齊中醫小兒推拿蔣珊珊,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多年收藏的小兒推拿手部穴位大全,在臨床上對於小兒常見疾病發揮著明顯作用。蔣珊珊小兒推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