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由糞口傳播,以肝臟損害為主的感染性疾病。常可引起流行和暴發,其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類似於甲型肝炎。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as,HEV)屬嵌杯病毒科,無包膜,核酸為單股正鏈RNA。有兩個基因型:緬甸株(B)和墨西哥株(M)。中國株與前者屬同一亞型。病毒在體外不穩定,對高鹽、氯化銫、氯仿等敏感。細胞培養尚未建立,多種非人靈長類動物可感染HEV。

(二)發病機制

HEV主要侵犯肝臟,通過直接致病作用和(或)免疫性損傷引起肝細胞炎症和壞死。肝臟病理改變有肝細胞變性,灶性壞死,匯管區淋巴細胞、單核巨噬細胞和NK細胞浸潤。急性黃疸型患者半數以上可見淤膽和膽栓形成。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癥狀

潛伏期10~60天,平均40天。臨床表現與甲肝類似,不發展成慢性。兒童多為亞臨床型感染。常見臨床類型有:

1.急性黃疸型 占顯性感染的86.5%。臨床三期經歷同甲肝,前驅期癥狀可持續到黃疸出現後第4~5天。淤膽較為常見。總病程為4~6周。

2.急性無黃疸型 表現與甲肝類似。

3.淤膽型 較為常見,病程可長達2個月以上。

4.重型 約佔5%。高危因素包括:①妊娠婦女;②年老體弱者;③合并HBV感染。多為急性重型。

5.與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HEV與HAV同時或先後感染者:並不加重病情。

(2)HEV與HBV重疊感染者:患者HBV常有活動性複製,HEV不易被清除。病情易遷延或反覆發作。病情重,發生重型者多,印度報告80.7%的急性重型和75.5%的亞急性重型為HBsAg攜帶者重疊HEV感染引起。

按照流行病學資料、臨床特徵和常規肝臟功能試驗結果作為臨床診斷參考,結合特異的血清病原學檢測才是確診的依舊。同時排除HAV、HBV、HCV、HGV、TTV、CMV和EBV等。當有兩種或以上病毒病原存在,則考慮為重疊或合并感染。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檢查化驗

1.病毒顆粒和抗原檢查 在潛伏期末至急性早期取糞便用免疫電鏡檢出病毒顆粒或用酶免疫法檢測病毒抗原。患者在病前1~4天檢出率為100%,病後1~3天降至70%,4~6天60%,7~9天25%,2周後不能檢出。後者易有假陽性。

2.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特異性IgM陽性有臨床診斷價值。發病後2~3周,特異性IgG檢出率為72.7%,4~8周時為84.9%。採用完整的ORF2蛋白作抗原建立的EIA法是具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3.病毒基因檢查 用RT-PCR法可在血清和糞便中檢測HEV RNA。

應做腹部B超了解肝臟、脾臟等情況。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鑒別診斷

本病依據流行病學資料,典型臨床特點和特異性血清學檢測來診斷本症並不困難。但在黃疸出現前或無黃疸者,尤其有發熱、呼吸道癥狀或消化道癥狀,易誤診為上呼吸道感染、胃炎、腹瀉病等,應注意鑒別;如發熱、黃疸和存在腹痛則需與膽道蛔蟲症和膽道炎症鑒別;淤膽型肝炎需與膽總管囊腫、膽石症鑒別。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併發症

少數可呈急性或亞急性重症肝炎,或呈慢性肝炎。重症併發症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繼發感染、出血、電解質紊亂、原發性腹膜炎等。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由於本病患者在潛伏期後期,癥狀出現前已大量排毒,即具有傳染性,難以及時發現並採取隔離措施,而至今尚無主動或被動免疫製劑供預防,因此戊型肝炎的預防策略是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的綜合性預防措施。

大多數戊型肝炎的流行系經水傳播,保證飲水安全,廣泛宣傳喝開水,不喝生水,改善環境衛生與個人衛生等,大力進行衛生宣教,管理好水源、糞便、食品和病人,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尤其應該重視集體單位及幼托機構,預防流行和減少發病例數。

現有丙種球蛋白不能預防本病。HEV的基因重組疫苗尚在研製中,用HEV基因多肽,含ORF3HEV cDNA片段,插入真核表達質粒(pSVL),構建HEV cDNA疫苗,接種實驗小鼠,該鼠血清可測得抗HEV陽性,為HEV基因疫苗的研製提供了可行性。主要是保護水源、加強食品衛生管理、注意個人衛生和改善環境衛生。人丙種球蛋白對本病無明顯預防作用。基因重組疫苗和核酸疫苗正在研究之中。

小兒戊型病毒性肝炎的西醫治療

(一)治療

尚無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綜合對症措施同甲型肝炎。

1.一般治療 避免劇烈活動,適當休息,發熱、嘔吐、乏力時必須卧床。合理飲食,不能進食者給予補液。

2.藥物治療 為防止發展為重症肝炎,除密切監護外,可根據葯源,因地制宜,適當選用保護肝臟的西藥或中草藥清肝利膽治療。

3.重症型肝炎 應該住院隔離治療,絕對卧床休息,加強護理,進行監護,密切觀察病情,採取綜合措施,如阻止肝細胞繼續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血清膽紅素,改善肝臟微循環,預防和治療併發症,如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繼發感染、出血、電解質紊亂、原發性腹膜炎等,以促進肝臟功能的恢復。

4.淤膽型肝炎 本型黃疸較深,持續日程較長,治療效果不理想,但預後良好。

(1)門冬氨酸鉀鎂:可給門冬氨酸鉀鎂每次~0.4ml/kg,1次/d,加入適量5%~10%葡萄糖注射液,靜脈緩慢滴注。

(2)茵梔黃:茵梔黃注射液2~6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100ml,1~2次/d,靜脈滴注。

(3)山莨菪碱(654-2):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0.1~0.2mg/(kg.次),加入5%~10%葡萄糖20~40ml,靜脈滴注,1~2次/d。

(4)潑尼松龍(強的松龍):必要時選用潑尼松龍(強的松龍)1~2mg/(kg.d),分2次靜脈滴注,一旦黃疸開始消退就逐漸減量停葯。

(二)預後

本病病死率為2.5%;孕婦患者病死率為10%~20%,最高達39%,隨孕齡增長病死率增高。

參看

  • 兒科疾病

炎症分類常見炎症消炎抗生素對症用藥

注:僅供參考,身體疾病請咨詢專業醫生。

<< 上一个: 小兒細菌感染性口炎 下一个: 小兒外源性變應性肺泡炎>>

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