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中醫門診的患者有所減少,開湯藥的患者更是明顯減少,甚至有患者來看病時說:“先診一診脈,開點中成藥吧,都說夏天不能喝中藥,等到秋天再喝中藥!”糾正一下,夏天不能喝中藥應該是指夏天不能喝湯劑吧。夏天不能喝湯藥,來大連工作前未聽說這種說法。聽到有患者這麼說,覺得有些莫名其妙!追問下去,說是夏天喝湯藥容易上火。那麼如果喝的湯藥是瀉火的藥呢?不但不會上火,反而會清火啊!南方夏季喜飲涼茶,就是由清火藥物(金銀花、夏枯草等)組成的。如果得了病必須服湯劑,也要等到秋天嗎?那不會延誤病情嗎?看來流言不攻自破。大連市中心醫院中醫科張奎軍
夏天不吃湯藥並非全無道理,分析下來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對中藥認識較淺,將喝湯藥侷限在補藥甚至是補陽藥上,夏天天氣炎熱,此時若藥中補陽藥多,則易上火,若服用。二、夏天天氣溼熱,脾胃易被溼熱所困,脾胃虛弱,食慾下降,即所謂苦夏,此時不欲食油膩,多喜清涼之食物,而湯藥口味苦澀,更是難以下嚥。所以應將“夏天不能喝中藥”,改成“夏天不想喝中藥”,更準確些。
《黃帝內經》中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理論。夏天天氣炎熱,是人體陽氣最旺盛時,若人體有陽虛內寒之證,此時則治之正當其時,體內之寒邪容易祛除,陽氣容易恢復,所用之補陽散寒藥物則較之秋冬可大幅減少,而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看來沒有什麼季節不喝中藥,那麼夏天開中藥應注意什麼呢?
一、夏季多溼熱,脾胃虛弱,故方中應加健脾消食、化溼醒脾開胃藥,如山藥、雞內金、焦山楂、砂仁、佩蘭等。
二、補血藥易壅滯脾胃,用量不宜過大。
三、夏季炎熱,補陽藥應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以免過猶不及,矯枉過正。
四、夏季暑熱,易耗氣傷陰,常見乏力多汗症狀,應注意益氣養陰,清暑洩熱,可加用西洋參、太子參、五味子、麥冬、西瓜翠衣、夏枯草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