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是臨床的常見病,卻是難醫治的疑難雜症。面肌痙攣疾病是以一側面部陣發性、不規律的群發性肌收縮性疾病,也稱面肌抽搐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確(1),更無較好的治療方法。我科根據面神經的解剖學,結合針刀醫學理論切斷部分面神經末梢的方法,治療面肌痙攣。通過幾年的臨床病例驗證,採取針刀切斷部分面神經末梢治療面肌痙攣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2009年,我科採用針刀切斷部分面神經末梢的方法治療門診患者56例。其中男12例,女44例,年齡43~61歲,病程1、5~15a不等,均是一側面肌不自主的痙攣性抽搐。
1、2針刀治療
(1)體位:仰臥位,頭頸部墊以薄枕,患者面部朝上。
(2)定點:患側眉弓部可定3~5個針刀治療點。(視眉弓部痙攣輕重而定)
(3)眼裂外側端可由眼裂內側骨面向外後延續定2~3點治療。
(4)可沿顴骨骨面最高點定5~15點。(視痙攣輕重,重者可在顴骨骨面上緣和下緣處分別定兩排治療點)
(5)下頜骨上定針刀治療點,可視痙攣輕重來定數點,但一定要避開下頜動脈。
以上各針刀治療點均定於骨凸處,而不是定於骨的凹陷處。
1、3消毒與麻醉面板常規消毒,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局麻後行針刀鬆解術,各針刀治療點麻醉到骨面、稍退出至骨膜外,回吸無回血,呈扇形予以麻醉,達到麻醉充分,使針刀操作時保證患者無痛苦[1]。
1、4針刀操作眉弓部進針刀,刀口線與皮紋平行,與眉弓走行一致,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面板、皮下組織直達骨膜面。讓刀鋒自然浮起,並固定於此位置。將刀柄向尾端傾斜,幾與皮面平行,沿骨膜面向頭端做扇形鏟剝3~5刀後,壓迫止血,保證創面不出血[1]。
眼裂外側端點,以定點處為中心,向外上方、外方、外下方進行鏟剝鬆解術。刀口線與皮紋平行,即與額狀面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達骨膜面。讓刀鋒自然浮起,並固定於此位置,調轉刀口線90°將刀柄向中軸線方向傾斜,幾與皮面平行,沿骨膜面向後方做扇形鏟剝3~5刀後,壓迫止血,保證創面不出血[1]。
顴骨部進針刀以定點為中心,向外下方進行鬆解術,刀口線與皮紋平行,即與額狀面平行,刀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皮下,直達骨膜面。讓刀鋒自然浮起,並固定於此位置,調轉刀口線與骨膜面平行位置,並沿骨膜面向下,向後方做扇形鏟剝3~5刀後,壓迫止血,保證創面不出血。
下頜骨部進針刀以定點為中心,刀口線與下頜骨骨膜面平行,針刀快速刺入皮下,直達骨膜面。讓刀鋒自然浮起,並固定於骨膜面上。再沿骨膜面向背側方向,呈扇形剝3~5刀後,壓迫止血,保證創面不出血[1]。
1、5治療評定標準
(1)治癒:面肌痙攣症狀完全消失,恢復正常。
(2)好轉:面肌痙攣症狀基本消失,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
(3)無效:針刀治療前後面肌痙攣症狀無改變。
2、結果
56例患者經針刀治療術後:治癒45例,佔80、36%,好轉11例,佔19、64%,總有效率100%。
3、討論
面肌痙攣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又是難以治癒的疾病。面肌痙攣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且無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面部痙攣,都是面肌神經興奮性過高所致,這一發病過程沒有變。因此,以這一病理過程為依據,採用針刀技術切斷部分面神經末梢來降低面神經的興奮性,從而解除面肌痙攣症狀。通過幾年的臨床實踐證明,此種治療方法療效確切,患者痛苦小,費用低,值得臨床推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