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創傷骨科 主治醫師 李衛

  髕骨骨折是常見的損傷型別,約佔全身骨折的1%,其中30%需手術治療,良好的預後建立在準確復位和穩定固定的基礎上。張力帶技術目前仍是被廣泛接受的治療方式,據報道,早期固定失敗率約22-30%,導致失敗的一個潛在因素是對骨折型別判斷不準確。

  目前,多數髕骨骨折的分型依賴X線平片,並進而指導治療和預測預後,具有一定侷限性。來自美國的LionelE.Lazaro等學者將平片與CT相結合對髕骨骨折的分型進行了研究,相關結果發表在6月出版的JOrthopTrauma雜誌上。

  該研究回顧了2006-2009年在該單位進行手術的41例患者,手術適應證為:髕骨上極或下極移位超過5mm,或關節面超過3mm的階梯徵。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進行了平片和CT檢查。4名具有超過5年臨床實踐經驗的創傷骨科醫師對所有影像學資料進行評估,評估包括兩個階段:

  1、單純平片;

  2、4-6周後閱平片及CT,要求閱片後提出骨折分型和治療方案,骨折分型依圖1所示進行,此分型方案共包括14個亞型;觀察者還要提出治療方案,由另一位不參與影像評估的作者對治療方案進行區分,區分標準如下:0=無需手術;1=切開復位內固定;2=切開復位內固定+髕腱修復/加強;3=髕腱修復/加強;4=部分或全部髕骨切除。影響評估者並不知道治療方案的區分標準,如果評估者在閱CT後更改治療方案,則認為其變化顯著。12個月後,重複以上評估過程。

  圖1AO/OTA髕骨骨折分型

  該研究的結果表明,單純閱片和附加CT資料時治療方案的確定和OTA/AO分型均可獲得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複性;參考CT資料後,有66%的分型和49%的治療方案被修改。CT有助於發現髕骨下極的粉碎性骨折,此類骨折可見於88%的受傷者,而其中約44%在平片上無表現,而且,此型別的骨折在OTA/AO系統中無對應的描述。

  表1平片及附加CT資料後治療方案評估變化情況

  該文的作者認為:CT資料有助於更準確地描述髕骨骨折的情況,對下極骨折進行細緻的觀察是選擇治療方案的基礎,因此,作者建議,應當建立基於CT檢查的髕骨骨折分型。

  圖2A平片示髕骨橫型骨折(前後位、斜位、側位)B同一患者CT掃描提示失狀位觀察髕骨下極粉碎性骨折,現有AO/OTA分型系統對此例骨折無準確描述

  圖3一例55歲女性,跌倒後左膝著地,左側髕骨粉碎性骨折(AO/OTA分型34-C3.2),行CT掃描進一步明確骨折情況A前後、側位片;B軸位、冠狀位、失狀位CT掃描影象均提示粉碎性骨折

  圖4一例69歲女性,跌倒導致左側髕骨粉碎性骨折(AO/OTA分型34-C3.2)。平片提示覆雜粉碎性骨折,關節面受累(A)。對其進行了切開復位張力帶鋼絲及環扎鋼絲內固定術(B)。術後12天,患者再次來診,影像學資料提示固定鬆動,下極骨塊移位(C),對其進行了翻修手術,術中對髕韌帶進行了修復和加強(D),術後片顯示覆位滿意,內固定可靠。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