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寄生於人或哺乳動物的膽管內。蟲卵隨膽汁進入消化道混於糞便排出,在水中被淡水螺吞食後,在螺體消化道孵出毛蚴,經歷了胞蚴、雷蚴和尾蚴3個階段。成熟的尾蚴從螺體逸出,遇到淡水魚類,則侵入魚體內肌肉等組織發育為囊蚴。
人或動物如果食入含有囊蚴的魚、蝦,囊蚴在十二指腸內脫囊,經膽總管至肝膽管,也可經血管或穿過腸壁經腹腔進入肝膽管內,通常在感染後1個月左右,發育為成蟲。成蟲在人體的壽命有的可長達20~30年。1988年的調查資料表明在黑龍江佳木斯地區的麥穗魚感染率也為100%,而殺生魚是本地區百姓喜愛的美食之一,所以佳木斯地區也是肝吸蟲病的高發區。
肝吸蟲病對於人體的危害是比較大的,輕度感染時不出現臨床症狀或無明顯臨床症狀;重度感染時,在急性期主要表現為過敏反應和消化道不適,包括髮熱、胃痛、腹脹、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肝區痛、血液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等,但大部分患者急性期症狀不很明顯。
臨床上見到的病例多為慢性期,患者的症狀往往經過幾年才逐漸出現,一般以消化系統的症狀為主,疲乏、上腹不適、食慾不振、厭油膩、消化不良、腹痛、腹瀉、肝區隱痛、頭暈等較為常見。嚴重感染者伴有頭暈、消瘦、浮腫和貧血等,在晚期可造成肝硬化、腹水,甚至死亡。
由於肝吸蟲感染早期並無明顯不適症狀,基本上不可能知道感染,肝吸蟲寄生在人體肝臟的膽管內大量繁殖,引起膽汁堵塞、膽管發炎、肝纖維化、肝硬化,還有資料顯示肝吸蟲感染與膽管癌、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係。這屬於典型的“病從口入”,可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它的風險。
有些人認為吃生魚、蝦時,用白酒或者食醋多泡一會就沒事了。其實,酒或者食醋不能達到殺滅囊蚴的作用。以往有人認為,肝吸蟲是小病,在家吃點藥就好了,這也是錯誤的。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因為驅蟲治療不當,導致心律失常、肝衰竭、化膿性膽管炎、敗血症甚至死亡的病例,所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規範治療,如有必要需要住院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