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因胰島素明顯不足,生糖激素不適當升高,造成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脫水、電解質紊亂、代謝性酸中毒等病理改變的徵候群,系糖尿病常見的急性併發症。
此病常見於1型和嚴重階段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率佔糖尿病病人病死率的10%左右。目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DKA直接致死率已明顯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診斷及時和治療恰當。龍巖市第二醫院內分泌科楊曉霞
酮症酸中毒按其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3種情況。輕度實際上是指單純酮症,並無酸中毒;有輕、中度酸中毒者可列為中度;重度則是指酮症酸中毒伴有昏迷者,或雖無昏迷但二氧化碳結合力低於10mmol/L,後者很容易進入昏迷狀態。
二、臨床表現
1、常有明顯的誘因存在,如感染、飲食或治療不當及各種應激因素。未經治療、病情進展急劇的1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兒童或青少年,DKA可作為首發症就診。
2、原發病症狀急劇加重:煩渴、多飲、多尿(或少尿)、;隨DKA病情進展,逐漸出現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乃至不能進食進水。
3、有明顯的體徵:(1)脫水徵:面板乾燥、彈性減弱,眼球凹陷,口乾,脣紅(似櫻桃紅色),舌似牛肉狀,呼吸頻率加快,呼吸深大,撥出氣體有酮味(腐爛蘋果味);(2)周圍迴圈衰竭:心動過速、四肢冰涼,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少尿、無尿甚至休克。
4、意識障礙:臨床表現個體差異較大。早期表現為精神不振,頭暈頭痛,繼而煩躁不安或嗜睡,逐漸進入昏睡,各種反射由遲鈍甚而消失,終至進入昏迷。
5、輔助檢查:
尿糖、尿酮陽性;
血糖增高,多數在16.7~33.3mmol/L,血酮體升高;
血氣分析提示代謝性酸中毒,二氧化碳結合力下降;
血肌酐和尿素氮:多數增高,補液後可恢復。
三、診斷依據
1、常有誘因存在:80%以上的DKA發作存在能夠確定的誘因如感染,藥物應用不適當,應激狀態等。
2、有酮症酸中毒的症狀及臨床表現者:如原有糖尿病症狀加重,脫水貌,呼吸深快,意識改變。
3、血糖中度升高(16.6-33.3mmol/L),血滲透壓正常或不甚高。
4、尿酮體陽性或強陽性,或血酮升高,是DKA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
5、酸中毒,較重的DKA患者多伴有代償或失代償性酸中毒,並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酸中毒。
注意事項:為迅速確定診斷,判定嚴重程度,尋找誘因,應重點詢問病史和查體,特別注意病人意識狀態;呼吸頻率及強度、撥出的氣味;脫水程度;心、腎功能狀態;有無感染存在及應激狀態等。並立即或同步做有關必要的化驗檢查。
四、治療原則與方法
按酸中毒程度不同採取相應治療措施:對於輕度的酮症酸中毒患者應鼓勵進食進水,用足胰島素,以利血糖的下降和酮體的消除;中度或重度酮症酸中毒應用小劑量胰島素療法,必要時糾正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
1、除去誘因:如及時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等,去除誘因應貫穿治療的始終:不僅有利於DKA的治療及緩解,且可防治酮症酸中毒復發。
2、一般措施:
(1)抽取血標本,送檢診治DKA所需各項化驗,如血糖、血酮、血pH及CO2CP、BUN、Cr、Na+、K+、Cl-及血氣分析。並留置針頭即刻連線輸液裝置。
(2)採集尿標本,記尿量,並送檢尿糖、尿酮、尿常規。昏迷病人導尿後留置導尿管,記錄每小時和24h尿量,並可按需取尿監測治療中尿糖及尿酮的變化。
(3)昏迷患者,或有嘔吐、腹脹、胃瀦留、胃擴張者,應插入胃管,持續胃腸減壓或每2小時吸引1次,記錄胃液量,注意胃液顏色等變化。
(4)按一級護理,密切觀察T,P,R,BP四大生命指標的變化;精確記錄出入水量和每小時尿量;保持呼吸道通暢,如血氧飽和度<80mmHg者給予吸氧。
3、小劑量胰島素治療:DKA發生的主要因素是胰島素缺乏,因此治療關鍵首要的是迅速補充胰島素,來糾正此時的急性代謝紊亂所致高酮血癥和酸中毒。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推薦臨床應用小劑量胰島素治療。
方法:首次衝擊量用普通胰島素12-20U靜脈注射,然後成人按每小時0.1U/kg體重[兒童0.25U/(kg・h)],即4~6U/h,一般不超過10U/h,使血糖以4.2~5.6mmol/h的速度下降,並消除酮體。若血糖下降速度小於滴注前水平30%,則表明可能伴有抗胰島素因素,此時可將胰島素用量加倍。
當血糖下降至13.9mmol/L時,改輸5%葡萄糖(或糖鹽水)以防低血糖(因低血糖不利於酮體的消除),可按胰島素(U)∶葡萄糖(g)=1∶2~1∶4給藥(5%葡萄糖500ml+RI6~12U)。按此濃度持續點滴使病人血糖維持在10mmol/L左右,一直到尿酮體轉陰,尿糖(+)時可以過渡到平日皮下注射治療。
4、補液:對重症DKA尤為重要,不但有利於脫水的糾正,且有助於血糖的下降和酮體的消除。
補液總量:一般按病人體重(kg)的10%估算,成人DKA一般失水4~6L。
補液種類:開始以生理鹽水為主,若開始輸液時血糖不是嚴重升高或治療後血糖下降至13.9mmol/L後,應輸入5%葡萄糖或糖鹽水,以利消除酮症。
補液速度:按先快後慢為原則。原則上前4h輸入總失水量的1/3~1/2,在前12h內輸入量4000ml左右,達輸液總量的2/3。其餘部分於24~28h內補足。
5、糾正電解質紊亂:主要是補鉀,或酌情補鎂、補磷。DKA時患者總體鉀丟失嚴重,通常達300~1000mmol/L。由於胰島素的使用和酸中毒糾正後血pH值升高,可促K+進入細胞內;血容量補充也能產生利尿排鉀,從而加重缺鉀。
補鉀總量:24h6~10g,每小時輸入量不宜超過1.5g(相當20mmol/L)。
補鉀製劑:靜脈輸入常用10%氯化鉀液,加入液體500ml點滴,不可直接靜脈注射。口服氯化鉀或10%枸櫞酸鉀均可,以減少靜脈補鉀量。
補鉀指徵及速度:除非病人已有腎功能不全、無尿或高血鉀(>6.0mmol/L)等情況,暫緩補鉀外(此時可於第2,第3瓶輸液中酌情補鉀),一般在開始輸液、靜脈滴注胰島素和病人有尿(>30ml/h)後即應行靜脈補鉀。即:治療前血鉀低或正常,尿量>40ml/h 者,輸液開始,立即補鉀;意識清晰者,治療開始即可同時口服氯化鉀或枸櫞酸鉀。
DKA緩解後繼續服鉀鹽1.0g/次,3~4次/d,共7~10天。治療中監測血鉀水平、尿量及心電圖,並及時調整用量,防止高血鉀引起心跳驟停等。
6、糾正酸中毒:輕度酸中毒不必輸入鹼性藥物,必須強調只有重度酸中毒者方需補鹼。其補鹼指徵為:嚴重酸中毒,即血pH值<7.1,或HCO3-<10mmol/L,或CO2CP<10mmol/L者才給補鹼。
補鹼種類及劑量:常用5%碳酸氫鈉,而不用乳酸鈉,以免加重可能存在的乳酸性酸中毒。用量常用5%碳酸氫鈉100~200ml(2~4ml/kg體重),將其稀釋成1.25%的等滲液靜脈滴注。
注意在輸入鹼液時,避免與胰島素使用同一通路,以防胰島素效價下降,.當血pH值≥7.2或CO2CP≥15mmol/L時,應停止補鹼。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