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肌綜合症(頸椎病)臂叢神經R迫型的病症實質是一個綜合型的症候群。現代醫學認為: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神經根受壓,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徵。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徵。但是現代醫學中所講“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致使神經根受壓,只是一種推測,只能是本病病因之一。神經根受壓,實質上應為椎體外神經受壓,神經根部受壓會致使產生相應的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神經線路任何一處出現壓迫都可以出現相應的症狀。
傳統醫學
頸肌綜合症(頸椎病)手臂麻丶痛實質是臂叢神經受到頸部肌肉的壓迫所致。在中醫理論認為經絡、筋經氣血壅堵不暢,不通則痛,血氣不暢可麻。筋肉久累疲勞受寒則失濡養,失濡養可攣可萎,攣急則痛,萎而乏力;筋肉久累疲勞受熱則鬆馳,鬆馳而不能收,氣血執行緩慢則可麻,可失其功能。
豎橫針刺法
手臂麻痛在豎橫針刺法中歸於頸肌綜合症之臂叢神經壓迫型,而在頸椎病中為神經根型。在頸部有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以上二叢神經所分部的路線不同,功能與作用不同,對於手臂麻痛病症以臂叢神經壓迫的症狀為主,而不是頸叢神經壓迫的症狀,故臨床必須分清,不可混為一談。
豎橫針刺法認為頸肌綜合症(頸椎病)臂叢神經壓迫型絕大部分是椎體外神經受壓,其最魁禍首就是頸部肌肉。頸部肌肉的勞損與損傷並不是所指定那塊肌肉勞損與損傷,特別在頸部,頸部運動與動作基本牽涉頸部所有肌肉,其協同性率非常高,而其中的主動肌和協同肌隨著動作的變化而千變萬變,主動肌可隨動作變化變為協同肌,協同肌也可隨動作變化成為主動肌。除以之外,雙手臂的運動也無不牽涉到頸部肌肉參與做功,這也增加了頸部肌肉勞損與損傷的機率。
現代醫學中“前斜角肌綜合症”在豎橫針刺法中歸屬於頸肌綜合症中臂叢神經壓迫型。在臨床中很少被人提及,而忽視其病,有的歸類於“頸椎病神經根型”,對臨床治療帶來誤導,由誤診導致誤治。
頸肌綜合症臂叢神經壓迫型分類:
頸肌綜合症臂叢神經壓迫型在豎橫針刺法中為了便於診斷與治療分為如下各型:
1、臂叢神經鎖骨上分支壓迫型:
臨床上鎖骨上分支壓迫型往往被人們忽視或誤診。
下面就從解剖學說明臂叢神經鎖骨上分支所支配的肌肉部位:
肩胛背神經:支配菱形肌及肩胛提肌。
胸長神經:支配前鋸肌。
鎖骨下神經:支配鎖骨下肌。
肩胛上神經:支配岡上、下肌。
胸前神經:支配胸大、小肌。
肩胛下神經:支配肩胛下肌、大圓肌。
胸背神經:支配背闊肌。
從以上臂叢神經鎖骨上支所支配的肌肉來看,我們就發現基本上是支配背部、肩胛部、胸部的肌肉,當其神經受壓迫時相應所支配的肌肉就會產生疼痛,甚至運動障礙;當以上各肌肉勞損或損傷,反過來又會影響所支配的神經。這就是“豎橫針刺法”從中醫從整體觀出發得出的結論,對疾病的認識與診治。這也是“頸肌肌針法”療效顯著,優於其它治療方法原因之一。
2、臂叢神經鎖骨下分支壓迫分型:
(1)橈神經壓迫型:麻痛以臂外側緣痠痛或乏力,或面板感覺減弱,或以拇指丶食指丶中指撓側緣為主。
(2)尺神經壓迫型:麻痛以臂外後緣痠痛乏力,或面板感覺減弱,或以小指丶無名指丶中指尺側緣為主。
(3)腋神經壓迫型:麻痛以臂內側痠痛乏力,或面板感覺減弱,或以手掌部位為主。
(4)正中神經壓迫型:麻痛以中指為主,或面板感覺減弱。
(5)綜合型:由以上2種神經壓迫型症狀可為綜合型。
3、神經血管壓迫型——前斜角肌綜合症
由於頸部肌肉的勞損或運動不當,使前斜角肌受牽拉扭轉而損傷,痙攣或發生肥厚和纖維化時,可直接壓迫臂叢神經和鎖骨下動脈,引起神經、血管壓迫症狀。而肩下垂、高位胸骨、高位第一肋骨可長期慢性刺激臂叢神經而引起前斜角肌痙攣,肌肉肥大並逐步形成惡性迴圈。並能產生交感神經一系列癱瘓症狀,如面部潮紅無汗,上眼瞼下垂,眼裂變窄,患肢溫度增高等等症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