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腿痛是一類臨床症狀,足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處的疼痛,有時伴有一側或兩側下肢痛和馬尾神經症狀。這種症狀相當常見,幾乎所有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腰腿疼痛的病史,症狀和體徵不一,常為慢性,時好時壞,影響工作與生活。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區別。引起腰腿疼痛的病因很多,主要有腰部軟組織急慢性損傷、感染、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腰椎先天性或發育性畸形、腫瘤、內臟疾病等等。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最為常見,以下就這三種疾病作簡要介紹。
腰椎間盤突出症
什麼是腰椎間盤突出症?
要了解腰椎間盤突出症,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腰椎間盤,椎間盤組織是位於兩個椎體之間的一種連線結構,是含有水分很高的漿狀體,富有彈性,它的作用除了使脊柱有類似關節活動的作用外,還可以緩衝脊柱在活動中產生的壓力、震盪。由於腰骶部活動度大,損傷機會較多,所以椎間盤突出多發生在第4~5腰椎之間,或第5腰椎和第1骶椎之間。一般於中年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將逐漸產生老年性生理性退化。由於長期負重或姿勢不正確以及反覆積累性損傷可加快椎間盤退變,在彎腰提取重物時,可導致退變的椎間盤向椎管內突出,壓迫、刺激附近的脊神經根而產生腰腿疼痛的症狀,即為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有哪些臨床症狀?
多見於20―40歲的男人, 男性患者多於女性。腰椎間盤突出臨床表現一般有兩個:一個是腰痛,往往是突然發生的腰痛,異常劇烈,有的也可以表現為逐漸加重的隱痛,常侷限於腰骶部附近,下腰部脊柱旁可有痛點。急性發作時,疼痛難忍,行動困難,甚至在床上不能翻身,仰臥時腿也舉不起來,臥床休息後症狀又可逐漸減輕或消失。以後還會反覆發作,最後變為慢性腰痛。
另一個是下肢放射性神經痛即坐骨神經痛,患側下肢坐骨神經區域放射性疼痛,是椎間盤突出的典型症狀之一。疼痛一般先從臀部開始,逐漸擴延至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外踝、足根或足底。站立、步行、咳嗽、打噴嚏甚至用力大便等,都能使疼痛加劇,彎腰直腿抬高等使坐骨神經緊張的動作,可加重疼痛,或產生觸電樣的放射痛。平時腰往往向放射痛的肢體一側凸出,不自覺地形成保護性側彎。雙側坐骨神經受壓,可出現雙下肢疼痛。
另外同時可伴有下肢無力和感覺減退,甚至會有大小便障礙。
如果患者有上述症狀,尤其是青年人,詢問病史又有負重,扭傷史,就應上醫院檢查一下。
那些人容易罹患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腰椎的一種退行性疾病,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段病人,但以35~45歲的中年人為多, 男性略多於女性。臨床上1/3的患者有外傷史,1/2以上的患者為體力勞動者或曾參加過比較長期的體力勞動或運動的人,以下三種職業是腰椎間盤突出症高危因素。
從事重體力勞動者,此類人群中發病率最高。
需要長期保持一種姿勢(尤其是彎腰前傾、坐位和蹲位) 的職業,如司機、接話員等。
腰部需要反覆重複某一固定運動的職業。
另外,腰椎先天性或發育性畸形、以前腰部有過外傷史等也是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潛在危險因素。
由此可見腰椎間盤突出症,不僅發生在重體力勞動者人群,還常發生在久坐不活動的人群,中老年人、孕產婦等,因此,預防此病發生是很重要的,要求我們平時注重腰部鍛鍊。
如何預防腰椎間盤突出症?
預防目的有兩個:
①預防發生,
②預防治療後復發。
由於本症大多由老年性退變和慢性損傷引起, 因此,預防有下列原則和措施:
①平時要注意站、坐、行和勞動姿態。舉凡教室和辦公室的桌、椅高度,工礦勞動條件、勞動強度,以及生活勞動習慣等,都須注意和指導。向前彎腰的動作要嚴加控制,在提起或搬動重物時不可彎腰,而應下蹲,然後起立,保持腰部伸直,並避免參加需要扭腰的勞動。
②加強腰腿部肌肉鍛鍊,經常進行增強背肌力量和做恢復脊柱活動度的輕柔運動。病後或治療後穿用支架只能起一時作用,重要的是要將外支架“建成體內支架”,也即加強腰肌鍛鍊,使其有足夠肌力維持脊柱穩定,久穿外支架反使腰肌萎縮,不能依靠腰肌達到穩定脊往的目的。平時,工間操對預防職業性急、慢性損傷都有重要作用。
③預防機體和組織的老化是醫學上的重大課題,同樣也適用於椎間盤退變。要廣泛宣傳椎間盤的保健知識,調節飲食,增強體質和穩定情緒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需要作哪些檢查?
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經病史、臨床查體即可得到初步診斷,但確診還需行x線、CT、MRI或脊髓造影等檢查。
疑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X線檢查常提示椎間隙高度的改變,但不能確診,然而X線檢查可提示腰椎有無其他的骨性病變,如骨折、腫瘤、腰椎滑脫等。
CT和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有很大價值,可詳細顯示椎間盤突出節段、 型別和程度等,並瞭解神經受壓的情況,對決定是否手術及手術方式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如何治療?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很多,可分為兩大類,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大部分病人能以非手術治療使症狀緩解,尤其是初發者。治療必須結合預防,才能鞏固療效,避免復發。根據病人病情的輕重、病程的長短、病理改變的型別以及病人的年齡等具體情況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初發、病情較輕的患者一般選擇非手術治療,而經非手術治療無效、病情嚴重、反覆發作以及伴有大小便障礙的患者則需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具體方法有:完全臥床休息、理療、磁療、藥物、牽引、腰圍保護、硬膜外封閉、髓核化學溶解術等。
腰椎間盤突出症病人,處於急性期時,應絕對臥床休息,要睡硬板床,這是為了減輕體重對椎間盤的壓力,腰部還要墊個小枕頭,儘量少坐少站,症狀緩解後起床活動,最好有腰圍保護。
腰部深部理療和按摩可使腰肌痙攣鬆弛,進一步減輕椎間盤的壓力,推拿由於各人的方法和輕重不一,不建議使用。
藥物治療主要為非類固醇抗炎藥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藥物應用較多,如西樂葆等。西樂葆是第一個環氧化酶2特異性的抑制刑也是由美國FDA批准的用於治療骨關節炎及類風溼性關節炎、急性疼痛、原發性痛經的藥物,與其他解熱鎮痛藥物相比較,療效一致,能明顯降低胃腸不適及胃潰瘍的發生率達8倍,適合病人長期使用, 勿須擔心藥物的不良反應,使用更安全。
硬膜外激素封閉可抑制椎間盤突出部位和神經根處的炎症反應,有效緩解急性期的疼痛,具有相對安全,副作用小,病人易於接受等優點,但有硬膜外血腫、感染和化學性腦膜炎等併發症,要求注射技術必須絕對可靠,而且注射次數不宜太多,劑量不可太大。
髓核化學溶解術是治療椎間盤突出症的一種微創治療,以減少常規外科手術方法所致的創傷,將能夠選擇性降解椎間盤髓核的酶注入退變突出的椎間盤中, 通過催化降解髓核的某些成分,降低髓核內的壓力,使突出的椎間盤迴復或縮小,減除對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消除或緩解症狀的目的。我院自1994年開展膠原酶化學溶解術以來,治療腰椎盤突出症患者千餘人,效果肯定。
手術治療依據手術方式分為常規手術和微創手術,微創手術又有經皮穿刺髓核切吸術、椎間盤鏡下髓核摘除術和顯微髓核摘除術等。最近我院開展了國際先進水平的人工椎間盤置換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取得可喜的療效。
腰椎管狹窄症
什麼是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是脊柱退行性疾患中的常見病,隨著年齡增長髮病率明顯增多。由脊椎連成骨性通道稱為椎管,椎管起到容納和保護脊髓和神經根,但如果管腔狹窄造成神經組織的受壓, 出現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就是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狹窄症有哪些臨床表現?
腰椎管狹窄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路程後出現大腿或小腿放射性疼痛,彎腰下蹲後緩解,再行走又可出現疼痛,典型的症狀是下肢痛,但也有病例疼痛侷限在腰及臀部。長時間站立、活動或腰過伸時症狀加重,坐、臥或腰屈曲時減輕,此外,患者常描述下肢有放射性燒灼、麻木、脹痛或無力等。
腰椎管狹窄症需要作哪些檢查?
一般而言,經病史、臨床查體和平片檢查就可作出初步診斷疑診腰椎管狹窄的病人,X線檢查常提示多平面骨質增生,但有骨質增生不一定就患腰椎管狹窄,X線檢查可提示椎管狹窄,包括退行性椎體滑脫和退行性腰椎側凸。
CT對椎管狹窄的診斷有很大價值,可顯示詳細的骨結構影象,特別是側隱窩區、椎間盤和黃韌帶可與硬膜囊相分辨,有利於診斷極外側椎間盤突出,後者有時可能同時合併椎管狹窄。
MRI有利於觀察椎管軟組織結構,特別適宜觀察椎間盤的異常情況。其診斷的準確性優於脊髓造影和未增強的CT檢查,敏感性和準確性與脊髓造影的結果一致。
MRI和CT選擇性用於需要手術治療的病人,以確定手術方案,評估受累平面,以及需排除感染或腫瘤的病人,能對腰椎作出充分的評估,常可免去術前再行脊髓造影。
得了腰椎管狹窄症如何治療?
腰椎管狹窄症也可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的方法包括:用藥、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
藥物治療主要為非類固醇抗炎藥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藥物應用較多,如西樂葆等。經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
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有拉力療法、腰肌強度鍛鍊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鍊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鍊,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鍛鍊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鍊還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