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理療科 主治醫師 趙鋒

  臨床上間歇性跛行症狀主要有三大類"即神經源性,脊髓源性,血管源性合相關文獻就其發生機理及臨床特點等進行綜述:

  一、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因外源性壓迫因素導致脊神經根或(和)馬尾,或下肢周圍神經幹受到病損"行走時下肢疼痛麻木,休息後上述症狀緩解或消失"可稱為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1、腰椎管狹窄症 腰椎管一處或多處管腔狹窄"壓迫神經根或(和)馬尾引起一系列症狀者稱為腰椎椎管狹窄症,國內有人將其臨床特點歸納為:間歇性跛行,主訴多而體徵少,休息後有時很難查到陽性體徵,腰部後伸受限及疼痛。

  幾乎所有的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行走或站立時出現下肢疼痛麻木"休息或彎腰時症狀可緩解或消失,人們將此表現稱為神經源性或馬尾源性間歇性跛行,結合CT,MRI掃描等影象學檢查多可以及時明確診斷。目前對其發生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與以下三種因素有關:機械壓迫,血液迴圈障礙, 炎性刺激。

  2、腰椎間盤突出症 有的患者可出現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發生機理與腰椎管狹窄症引起的間歇性跛行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發作時腰椎側彎-活動受限及神經根性症狀和體徵等尤為明顯,患肢發涼,也有人稱為冷性坐骨神經痛,注意到有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病人,患肢溫度變低以足趾的遠端為著,檢查時足背動脈搏動仍然正常。

  3、腰椎間盤吸收症 特別是老年人由於椎間盤退變吸收髓核中蛋白多糖和水分大量丟失,髓核乾枯,椎間隙狹窄和腰椎不穩,退變狹窄的椎間隙上下椎體終板增生硬化,繼發小關節突增生內聚和黃韌帶肥厚引發腰椎管及神經根管狹窄。臨床上早期腰臀部不適,漸為腰痛和間歇性跛行。

  4、腰椎後緣斷裂症 腰椎椎體後緣因故斷裂突入椎管,壓迫刺激神經根或(和)馬尾出現類似並重於腰惟管狹窄症或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腰腿痛症狀*

  其中以間歇性跛行尤為明顯

  5、盆腔出口綜合徵 全稱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狹窄綜合徵,坐骨神經盆腔出口是由骨盆後壁的多層肌肉-韌帶及結締組織構成的一個骨纖維性管道,此處軟組織損傷或病變以及梨狀肌變異,可使坐骨神經受到刺激或卡壓,產生一系列症狀或呈現間歇性跛行。檢查時臀部坐骨神經出口處明顯壓痛,大腿後方放射痛,被動內旋或抗阻力外旋下肢可誘發症狀重現。直腿抬高試驗大腿後側放射痛,很少越過N窩。

  6、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徵 腓總神經經過腓骨頸時,受到卡壓引起的一系列神經症狀。由於腓總神經在繞過腓骨頸處比較固定不移動,其深面緊貼在腓骨上端,受到腓骨的對抗,淺面位於皮下無保護,易受壓迫和牽張摩擦損傷如骨折,骨病,骨瘤,軟組織囊腫,石膏繃帶以及皮牽引等均可壓迫腓總神經。

  長時間盤膝,長時間蹲著工作膝關節極度屈曲以及踝關節內翻扭傷等均可牽張腓總神經損傷,根據卡壓的程度可出現間歇性跛行,如行走時患肢小腿外側和足背疼痛加劇,休息後可緩解;輕度的腓總神經卡壓常被形象地描述為坐立不安的小腿,依據病史、症狀體徵以及X線片和肌電圖改變可考慮為本病。

  7、腓淺神經卡壓綜合徵 周圍神經卡壓綜合徵中少見的一種,一些病人在早期多被誤診為脈管炎等,國外對此病有過報道,其解剖學基礎是腓骨下端骨前嵴的存在及其與小腿深筋膜或伸肌上支援帶對腓淺神經的卡壓。

  姜成瑛報道此病的主要臨床特徵是行走及站立時小腿、踝前及足背疼痛劇烈,停止站立及行走、抬高患肢後疼痛減經或緩解。體檢時小腿中下段外側有固定壓痛點,足背及踝前面板感覺過敏踝關節強力內翻時腓淺神經分支在穿出深筋膜部位受到牽拉而引起疼痛。

  肌電圖提示腓淺神經感覺潛伏期的改變。

  二、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

  因脊髓本身的病變或由於脊髓受到外來因素的壓迫,在步行一定時間或距離後感到下肢乏力、發沉、麻木、酸脹及束帶感加劇,導致不能行走,休息片刻後恢復稱為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

  1、脊髓內源性病變前已述及的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為大家所熟知,而脊髓本身原因所致的間歇性跛行卻較少見,年首次報道脊髓源性間歇性跋行,病因均為脊髓本身病變如:脊髓血管病變/脊髓動靜脈瘻等血管畸形.有的文獻也稱脊髓血管瘤、脊髓蔓狀血管瘤、脊髓動靜脈血管瘤等。

  是指脊髓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而形成的病變,本質上並非腫瘤。病理和病理生理特點與臨床症狀的關係是脊髓血管畸形大都含有動靜脈短路形成動靜脈之間的直接分流導致部分病人因脊髓缺血而出現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當病變進行性發展時畸形的血管出血可造成脊髓和神經根損害而引起癱瘓。

  2、脊髓外源性壓迫壓迫所致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臨床上報道極為少。菊地臣等報道了由於退變性疾病導致頸或胸脊髓壓迫所致的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並對此組病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及分析,提出該病是由壓迫產生脊髓的動脈迴圈血量減少、靜脈淤血或靜脈充血或上述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脊髓缺血。

  王少波等報道頸,胸椎退變性疾病壓迫脊髓所致的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並應用步行負荷試驗-對本組病例步行檢查即步行一段時間或距離後出現下肢束帶感或無力以致不能行走,休息一定時間後症狀消失,此時查體可出現錐體束徵,步行前無錐體束徵或錐體束徵更加明顯及出現新的錐體束徵,此為步行試驗陽性。

  三、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

  因下肢中小血管的病變!導致下肢末梢缺血,當病人行走一定時間或距離後出現下肢疼痛,麻木等。迫使停步休息片刻後疼痛得到緩解!稱為血管源性間歇性跛行"這是下肢慢性動脈功能不全的典型症狀。也是周圍動脈病變的早期。

  1、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簡稱脈管炎,為血管外科常見疾病,是一種累及血管的炎症和閉塞性病變,尤其是以下肢的中小動脈為主"多為青壯年男性。早期主要症狀為患肢疼麻痛,發涼,感覺異常,久行後上述症狀加重,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這些症狀體徵與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極其相似"就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瞭。

  認為是多種綜合因素引起:吸菸、寒冷、面板黴菌感染、激素、前列腺功能紊亂、遺傳基因異常或自身免疫功能紊亂。早期疑有本病者可採用多普勒超聲、肢體血流圖、動脈造影、紅外線熱圖等項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2、動脈粥樣硬化性 閉塞病變位於下肢動脈時也可產生下肢缺血癥狀如間歇性跛行,本病主要特點:大多是老年人、有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等疾病"病變主要侵襲較大或中等動脈。E線攝片可能在動脈部位顯示鈣化斑"也可用多普勒超聲等方法檢查明確診斷"

  3、原發性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本病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併發下肢慢性動脈功能不全出現間歇性跛行,值得注意的是脈管炎患者約有半數以上在早,中期可以出現遊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臨床表現"

  4、結節性動脈周圍炎 本病主要侵犯中小動脈,下肢可出現類似脈管炎的缺血癥狀,其臨床特點:病變廣泛,常累及腎,心等內臟!皮下可有循著動脈排列的結節!血液檢查呈高球蛋白血癥和活檢循動脈排列的結節可以明確診斷.

  5、糖尿病足病 很多人把糖尿病併發足部的血管及神經損害的合併症稱為糖尿病足。有人統計糖尿病發病後10年內約有50%病人發生末梢血管病變。糖尿病如何使足部發生血管及神經併發病其機制還不明。

  6、N動脈“圍困”綜合徵 也有學者稱為N動脈擠壓綜合徵。並認為是青年人小腿疼痛不適引起間歇性跛行的重要原因,少見且易誤診!間歇性跛行是唯一症狀"男性多見!認為可能與肌肉發達有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