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主治醫師 何宗澤

  蛛網膜囊腫是腦或脊髓實質外囊性佔位性病變,不是腫瘤。多為單發,少數多發,常位於腦裂及腦池部,如顳葉囊腫、外側裂囊腫、枕大池囊腫等。它有蛛網膜樣囊壁及腦脊液樣的囊液, 個別蛋白含量高於腦脊液,或外觀微黃透明狀。囊腫多位於腦表面,個別與蛛網膜下腔關係密切,實際上是腦池的巨大擴張,也有的是周圍的蛛網膜下腔無交通。蛛網膜囊腫表面和深部由一張透明的蛛網膜形成,與腦內的腦室隔絕。體積大者可同時壓迫腦組織及顱骨,可產生神經症狀及顱骨改變。本症多見於兒童,男性較多,左側較右側多見。按病因不同可分為先天性、外傷性及感染後蛛網膜囊腫三型。
  一、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常見型別
  1、外側裂蛛網膜囊腫:外側裂擴大,有時可伴有顳葉前部及額下回缺如。常見於幾歲至20歲以下青年,男性發病高於女性,常有頭痛、癲癇發作(可為侷限性或全身性癲癇,精神運動性發作)、顳部骨質隆起,少數有同側突眼,晚期可有視乳頭水腫及對側輕偏癱等症狀。本病無任何症狀,或輕微頭痛,或在偶然體檢時意外發現者不少。
  2、大腦凸面蛛網膜囊腫:見於嬰兒或成人,嬰兒常頭顱進行性增大,兩側不對稱,透光試驗可見囊腫邊界,有時有癲癇發作。
  3、大腦縱裂蛛網膜囊腫:常無臨床症狀,約半數伴有胼胝體發育不良。

  4、鞍區蛛網膜囊腫:位於鞍上或鞍內。鞍上者少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囊腫與視交叉池之間可相通或不通。囊腫小者可無症狀,大者可破壞蝶鞍,壓迫垂體、視神經交叉及室間孔,產生視覺障礙、垂體功能低下、阻塞性腦積水等。鞍內囊腫多無症狀,亦可通過擴大的鞍膈孔向鞍上發展,形成空蝶鞍綜合徵。
  5、四疊體區蛛網膜囊腫:囊腫與四疊體池相通或不相通。早期可壓迫導水管產生阻塞性腦積水、顱內壓增高徵。
  6、橋小腦角蛛網膜囊腫:早期有神經性耳聾、角膜反射減退,晚期有小腦徵及顱內壓增高症狀,個別可有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
  7、小腦蛛網膜囊腫:可位於小腦半球、蚓部或枕大池部。臨床常有顱內壓增高症狀,部份病例有小腦受損體徵。
  對於最常見的顳底和外側,幼兒患者可出現顳部顱骨隆起,顳鱗部骨質菲薄及慢性顱內壓增高,大多僅輕微頭痛,或無明顯症狀,僅在偶然體檢時發現,或直到成年才產生症狀。症狀多樣化與囊腫大小及生長部位有關。小囊腫可無任何症狀。
  二、感染後蛛網膜囊腫
  腦膜炎後因蛛網膜區域性粘連而形成囊腫,囊內充滿腦脊液,或蛋白含量較高的液體成分。大多為多發性。多見於兒童。常見於視交叉池、基底池、小腦延髓池、環池等處。因腦脊液迴圈通路受阻,臨床可表現有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症狀。視交叉池部囊腫可產生視覺障礙,其他部位者亦可產生侷限性症狀。兒童常有頭顱增大。

  診斷依據有腦膜炎史及顱內壓增高徵。應用CT掃描可確診。但有時與先天性蛛網膜囊腫較難鑑別。多發性囊腫不宜手術,但可切除產生臨床症狀的主要囊腫。有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者可作腦脊液分流手術。
  三、損傷後蛛網膜囊腫 又稱軟腦膜囊腫
  其發生機制為損傷造成顱骨線形骨折,伴硬腦膜撕裂缺損,其下方蛛網膜下腔有出血或蛛網膜周圍邊緣處粘連,引起區域性腦脊液迴圈障礙,致區域性蛛網膜突至硬腦膜裂口及骨折線內,在腦搏動不斷衝擊下漸形成囊腫,使骨折邊緣不斷擴大,稱為生長性骨折。囊腫可突於頭皮下,同時亦可壓迫下方的腦皮層。囊內充滿清亮液體,周圍有疤痕組織。如外傷時軟腦膜破損,則腦組織亦可疝入骨折處,並有同側腦室擴大,甚至形成腦穿通畸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