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骨科 副主任醫師 吳興國

  骨折術後鋼板斷裂的問題,一直是困擾骨科界的難題。據有關文獻報道美國內固定器械人體內折斷率為8%,我國初步統計為4%,調查發現體力勞動者內固定的折斷率遠高於腦力勞動者,鋼板斷裂的時間大多發生在術後3-5個月。其主要原因如下:

  1、骨折的不穩定是造成鋼板斷裂的主要客觀因素。當骨折不穩定,本應由骨質自身承載的負荷更多地由鋼板負擔,終究導致鋼板斷裂。

  2、過早的用力和負重以及不正確的功能鍛鍊是鋼板斷裂的主觀因素。例如:股骨幹骨折骨折平均癒合時間為14-15周,所以三個月內應避免完全負重;如鎖骨骨折術後早期應懸吊患側肢體,禁止患側側臥,防止用患側的手臂用力提物、支撐、用力等。

  3、術前適應症把握不準,鋼板選擇不當:

  ①所選鋼板長度不夠,導致鋼板力臂不足而斷裂,長度要達到骨折處骨幹直徑的4-5倍,但對於長斜形或粉碎性骨折,主要看鋼板有效螺釘數。
  ②鋼板寬度和厚度不夠,或者不適宜鋼板固定。

  4、術中操作不當,手術技巧不足。其又包括

  ①骨折解剖復位不當,如骨折復位不當或鋼板對側皮質缺損時骨折處骨質無法承擔連線作用,鋼板將承受骨骼上的全部負荷,併成為支點。骨缺損儘量一期植骨。
  ②術中鋼板放置不當。鋼板未放置在張力側或者鋼板的中心未放置在骨折線上。還有術中將鋼板反覆塑形,使鋼板機械效能改變,強度下降或者螺釘過少,螺釘的把持力不夠。

  ③骨膜剝離過多,損傷區域性血運,影響骨痂生長,手術時間過長或者沒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導致急慢性感染。

  5、金屬材質不同,發生電解反應,加速鋼板的疲勞或者鋼板本身存在質量問題。

  對此我們在術前術中術後均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徵、適應症、禁忌症,以及詳細的術前準備及術中、術後嚴格按照醫療操作規範,並告知患者及家屬術中、術後可能出現的相關問題,術前三級醫師溝通,並簽署手術同意書。術後給予相應護理及指導其功能鍛鍊。同時再次強調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及功能鍛鍊。術後功能鍛鍊及固定又是矛盾的統一,適當的功能鍛鍊可以防止相鄰關節的僵硬和減少功能的丟失,不恰當的功能鍛鍊將會導致二次骨折、螺釘鬆動及鋼板斷裂可能。對於醫務工作者針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我們將總結經驗教訓。

  鋼板斷裂的預防:

  1、要掌握好手術指標、適應症、禁忌症,做該做的手術不要做想做的手術。根據骨折部位,骨折型別,患者年齡,性別,職業,生理心理狀況,社會經濟能力以及醫生的技術水平和醫院的裝置條件等綜合情況,對患者高度負責精神,適當決定,不生搬硬套。

  2、做好術前準備:做好術前計劃和討論,對於手術方案要有周密的考慮,對於術中可能發生的情況要有很好的應對措施。完善術前必要的檢查,認真閱讀X線片,CT等檢查,選擇最好的內固定方式,準備一種或多種內固定材料,對疑難手術要做好科內或院內討論。

  3、術前要準備充分,如做好術前用藥、輸血準備,對麻醉科、手術室有特殊要求的需提前告知。做好術前簽字和溝通,對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案,手術風險,術後併發症等要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做好術前溝通,並簽署手術同意書。

  4、減少手術失誤,提高手術技巧,術前認真複習解剖,熟悉手術入路。總結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骨科醫師不能成為手術匠,要成為真正的骨科醫師。

  5、做好術後管理:

  早期管理:
  a、針對手術中固定的穩定程度,是否加用外固定;
  b、根據手術的情況直到術後早期的功能鍛鍊。
  出院的管理:
  a、出院時要填寫好鋼板內固定注意事項協議書;
  b、定期回訪,督促病人按時來院複診,對骨折癒合較慢以及出現不穩定的現象要及時干預處理,避免糾紛。
  高度重視術後複查,並填寫隨訪登記本,與患者保持密切聯絡,切不能養成手術做完就“一勞永逸”的麻痺思想。要告知患者至少每月複診1次,讓醫師根據具體情況給予指導,同時攝片複查,瞭解骨折的癒合速度及有無鋼板失效的跡象。如術後4個月仍無骨痂出現,或骨痂折斷,或骨折端鋼板下螺釘道有骨質吸收現象,應給予外保護,以後如骨吸收不改善,應再次手術植骨或更換固定方法,否則內植物的衰竭不久就會發生。在未能完全負重時,不允許患者作起蹲或上下樓梯運動,因為這時膝部承受的拉應力為體重的2.5~3.3倍,極易使內植物衰竭。

  醫護人員及患者都應該牢記:活動負重期及時複查是防止骨折內固定術後鋼板斷裂的重要手段。術後鋼板斷裂的原因複雜,但只要嚴格掌握鋼板內固定的適應證,嚴格按照生物力學固定的原則,熟練掌握手術技巧,高度重視術後功能鍛鍊及負重的時機和方法,反覆叮囑患者按時複查的重要性,並建立跟蹤隨訪及複查登記制度,絕大部分鋼板斷裂是可以避免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