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感染科 主治醫師 王振龍

  輪狀病毒腸炎-----腹瀉

  輪狀病毒腸胃炎是一種從溫和到嚴重的疾病,有一些表徵像是嘔吐,水狀腹瀉,以及低程度的發熱。當兒童受到這類病毒感染時,在症狀發生前大約會有兩天的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症狀通常是從嘔吐開始,接著是四到八天的大量腹瀉。輪狀病毒感染較容易造成脫水的細菌性病原體還要更常引起脫水的現象,也因此,脫水成為輪狀病毒感染的最常見的死因。

  在人一生中,感染輪狀病毒A種會有這樣的經過:第一次感染通常會產生症狀,但是下一次的感染通常會是典型的無症狀,因為免疫系統提供了部分的保護機制。所以,感染症狀發生的比例於兩歲以下的兒童最高,之後漸漸降低直到45歲為止。雖然新生兒感染的機會很常見,但是通常都是溫和的症狀或是無症狀疾病;最嚴重的症狀都會發生在比較大一點的出生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以及發生在有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的小孩身上。因為從童年獲得的免疫力,大部分的成人對於輪狀病毒並不易受到影響;成人發生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其他並因而非輪狀病毒,但是成人的無症狀感染依然在社群中帶有感染症的傳染性。有症狀的再感染通常因為感染了不同血清型的輪狀病毒A種。

  傳染途徑

  輪狀病毒是由糞口路徑(fecal-oral route)所傳染的,藉由與接觸弄髒的手、弄髒的表面以及弄髒的物體來傳染,而且有可能經由呼吸路徑傳染。受感染病患的糞便每克可以包含超過1000億億個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而其中只要10顆到100顆就可以藉由傳播而感染另一個人。

  輪狀病毒在自然環境中是穩定的,也可以在河口的樣本中發現,其樣本大概每美製加侖可以發現1至5顆有傳染性的輪狀病毒顆粒。消滅細菌與寄生蟲的衛生裝置似乎對於輪狀病毒的控制是無效的,因為在高衛生水平與低衛生水平的國家中,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是相似的。

  發病機制

  腹瀉是肇因於輪狀病毒的多重活動。因為稱之為腸黏膜細胞(enterocyte)的腸細胞遭到該病毒的破壞而導致吸收不良(malabsorption)。產生腸毒素(enterotoxin)的病毒蛋白質NSP4製造了倚賴鈣離子的氯化分泌物,破壞了鈉-葡萄糖協同運輸蛋白1(sodium-glucose transport 1,SGLT1)載體居中調節的水份再吸收,這個顯然降低了刷狀緣(brush border)薄膜雙糖酵素(disaccharidase)的活動,而且可能激化腸神經系統中依賴鈣離子的分泌

  (secretion)的反射作用。健康的腸黏膜細胞會分泌乳糖酶進入小腸;所以因乳糖酶缺乏而造成的乳糖不耐症也是輪狀病毒感染經常出現的症狀,這個症狀可以持續數週。乳糖不耐症的再次發生通常與牛奶再次引入兒童的日常飲食有關,因為細菌發酵了在肚子內的雙糖乳糖。

  輪狀病毒腹瀉是一種嚴重危害嬰幼兒健康的大敵,由輪狀病毒引起的,兒童感染後一般出現以急性胃腸炎為主的臨床症狀,即水樣腹瀉,伴有發燒、嘔吐和腹痛,腹瀉物多為白色米湯樣或黃綠色蛋花樣稀便,有惡臭,嚴重者可因脫水及肺炎、中毒性心肌炎等併發症導致死亡。臨床治療主要為維持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尚無理想的抗病毒藥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