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幹保科 主任醫師 王靜怡

  眩暈是一個臨床非常常見的症狀,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體會,或者看到周邊的親人或朋友有過這種痛苦的經歷。我們今天學習它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像醫生一樣學會眩暈的診斷和治療,而是想幫助大家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什麼是眩暈?

  這裡有幾個概念需要明確:

  眩暈:指的是自身或環境的旋轉、擺動感,是一種運動幻覺。或者說,眩指的是視物旋轉,眼冒金星;暈指的是站立不穩,如坐舟船。

  頭暈:指的是自身不穩感;

  頭昏:指的是頭腦不清晰感,它不是我們這次要討論的內容。

  眩暈和頭暈的發病機制不甚一致,但有時兩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時期的兩種表現。

  二、得了眩暈應該到哪一科去看病?

  首先,我們來簡單說明眩暈的機理。眩暈的形成機制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將它最簡單和程式化來說明。人體中有兩大管平衡的器官,一個在耳朵裡,稱為半規管;一個在腦子裡,是位於腦幹的前庭神經核及其與之聯絡的系統。我們把耳朵半規管的病變稱為周圍性眩暈,腦子裡前庭神經核系統的病變稱為中樞性眩暈。

  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從臨床症狀上來區分的話,周圍性眩暈因為是耳內的病變,所以往往伴有耳鳴,中樞性眩暈因為是腦內的病變所以耳鳴很少。凡是周圍性眩暈一般在耳鼻喉科就診,中樞性眩暈一般應到神經內科或腦病科就診。眩暈是否伴有耳鳴是幫助我們選擇看病科室的一個方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有一種檢查叫做“眼震電圖”,可以幫助我們鑑別是哪一種眩暈。

  三、眩暈主要見於哪些疾病?

  周圍性眩暈大約可佔到一半,是最多見的。常見的疾病有: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暈、前庭神經元炎等。這些病眩暈可能會非常嚴重,甚則影響到生活。但是基本上是耳內區域性的病變,對全身的影響較小,不會有生命危險,經過治療也都會痊癒或緩解。

  中樞性眩暈約佔30%,這類疾病比較複雜,病變一般在腦內,所以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們想重點介紹一下兩個中樞性眩暈的疾病。

  1、腦後迴圈缺血:大家知道,人體供應腦血液的有4根動脈,左右頸動脈和左右椎動脈,頸動脈系統供應大腦前三分之二的血液,稱為前迴圈,椎動脈系統供應大腦後三分之一和腦幹、小腦的血液,稱為後迴圈。當然兩者之間有交通動脈聯絡,可以互相支援。由於腦內的分工不同,在前迴圈出現缺血和梗塞、或出血時,最多見的是肢體的癱瘓和語言的障礙等,而後迴圈缺血時最多見的症狀是眩暈,而一旦發生較大的梗塞和出血時,立即就會威脅到生命,甚至來不及搶救。所以對後迴圈缺什麼人容易得後迴圈缺血呢?一般為中年以上,生活方式不健康(飲食不節、吸菸、活動缺乏等)、肥胖及多種血管性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心臟病、既往有中風病史等。

  在有這些疾病背景的人群中,一旦出現反覆發作的頭暈、眩暈、並伴有肢體或頭面部的麻木、肢體無力、動作不協調、聲音嘶啞或吞嚥困難、跌倒、視物缺損等症狀的時候,就是腦後迴圈缺血的表現。這時候,我們把這種眩暈稱為腦缺血的訊號症狀,中醫認為是中風的先兆症狀,甚至就是小中風。這個階段的抓緊治療可以避免更嚴重的情況發生。所以,對於中年以上的人來說,頭暈、眩暈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症狀,而且這種眩暈往往不很嚴重,時而發作,時而緩解,以自覺暈暈乎乎、走路不穩較多見,會伴有噁心但嘔吐較少,一般不伴隨耳鳴,其他的症狀可以不太明顯,有的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貽誤就診。甚至不少的人,由於平時不注意健康,在出現眩暈之後,才查出來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由於長期的忽視,釀成了動脈硬化、阻塞等後果。所以一旦有前面講到的具有一些基礎疾病的患者,應該立刻到醫院去就診。這時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階段,叫做“已病防變”。

  後迴圈缺血在發作的時候,往往是一些原發病沒有控制好,比如血壓高了,血糖高了,心臟功能不好了等等,醫生首先會控制原發病,同時會採取一些應急措施,比如:擴張腦血管,改善腦迴圈,營養腦細胞等,來化解一次腦供血的“危機”。一次後迴圈缺血的眩暈發作,就是給患者敲響了一次警鐘,待“危機”過去之後,按照公認的醫療方案,積極的控制原發疾病,保證腦長期供血的相對充足,保證腦功能的正常,就是這些患者終生都需要進行的任務。這在預防腦中風的意義上,叫做“未病先防”是一項長期的“治未病”任務。

  中醫對眩暈的認識有幾種著名的學說。例如“無痰不作眩”“無虛不作眩”等。對於後迴圈缺血目前中醫界較為一致的認識應該有兩個原則:一是“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一是眩暈是痰瘀共同致病。所以在緩解期以補虛或補虛瀉實同時進行,眩暈發作期則以痰瘀同治為主。我有一個具有專利發明權的處方,叫做“鎮眩飲”,臨床應用已經20年,在日本京都大學用同位素示蹤的方法證明了它能很好的改善腦梗塞動物的腦血流量,已經取得了國家的新藥臨床批件,正在做進一步的臨床試驗。

  2、頸性眩暈:由於供應後迴圈的血液是從頸椎的橫突孔上行入腦的,所以,有頸椎病的人,也會發生中樞性的眩暈。這在中年以上的人群中,比較常見,而且往往會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種種原發病中的一種,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後迴圈缺血。治療時須制定多環節調控的方案,我們不在此贅述。

  我們今天特別要強調的是青少年發生頸性眩暈的問題。本來頸椎病是以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的一組神經系統的症候群,一般的教科書認為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從35歲開始。可是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社會競爭的激烈,頸椎病成了青少年的常見病。最近,對2000名頸椎病患者作了調查,結果發現青少年患者竟佔12%,且其中的87%伴有腦血管痙攣。在這批青少年患者中,年齡最小的只有9歲,還有一個孩子12歲就出現了頸部骨質增生,多數患者的年齡則集中在12-13歲和16-18歲這兩個年齡段。這正是學生由小學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的時期。高中生是青年時期壓力最大的時期,包括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力。在目前提出人生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環境下,到高中階段,孩子的身心已經經過大約10年的持續高壓,疾病已經顯現。而高中又是人生的重要衝刺階段,頸椎病會很大程度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多數患者均有頭暈、眩暈、噁心、頭痛、視力下降、頸部不適等症狀,少數患者有手臂麻木、胸悶、憋氣、耳鳴、下肢無力等症狀。我在臨床上碰到了太多這樣的患者。前一段時間,曾經有說要將頸椎病列入白領職業病的範圍,如果進入職業病範圍的話,意味著國家將負責這種疾病的治療。而現在長大後想進入白領階層的青少年,還沒有發育成熟,就得了頸椎病了。

  青少年頸椎病發病原因為:

  (1) 外傷因素;

  (2)內在因素:青少年因姿勢不良、體質弱、揹負過重均會造成頸椎關節錯位,沒引起足夠的重視,並且由於頸椎病病程較長,易復發,病情時輕時重,許多青少年於是會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情緒。另外,長期壓抑感情,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經衰弱,這樣會影響骨關節及肌肉休息,長此以往,頸肩部容易疼痛,並且頸肩部疼痛不適會影響青少年的學習工作。

  對青少年頸椎生理曲度500例調查分析表明,頸椎生理曲度異常417人佔83.4%,其中頸椎生理曲度變直189人佔37.8%,頸椎生理曲度反曲228人佔45.6%。

  青少年頸椎病的危害:

  1、肌肉的痙攣、頭皮的牽拉,神經受到激惹可以造成神經炎性、牽涉性頭痛,嚴重影響學習效率。

  2、頸肩背部的痠痛不適,頸椎的變直、反張造成胸椎、腰椎的曲度改變,進而引起全身酸睏乏力。

  3、頸椎曲度改變引起慢性供血不足,海馬供血不足可造成記憶獲得和記憶鞏固障礙,使學習效率下降。枕葉供血不足可造成視物模糊、視覺疲勞。人體的調節機制發揮作用,代償供應後迴圈,使整個大腦的

  4、交感神經受到激惹,會出現心慌、心悸、出汗、胃腸功能紊亂、甚至心痛等症狀。

  5、影響腰曲的改變,出現腰椎病變的症狀。如腰痠腰痛、女性痛經,男性性功能異常等疾患。

  6、以上因素的綜合作用,加上學生本身身心發育尚不成熟,可導致情緒不穩、失眠多夢、煩躁易怒等系列症狀,甚至出現明顯的心理障礙。

  不很好治療的話,由於頸部的曲度發生改變,造成胸、腰椎被動的適應,青年人直接的表現就是躬背頭前傾的一種身姿,久之體態很早就會發生變化,整個脊柱的老化就會提前到來。

  青少年頸椎病已經引起全國的神經科、骨科、推拿科專家的重視,它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很大的影響,對我國人口的質量有很大影響。這個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社會的關注,甚至應當引起對當前這種應試教育體制的反思,長期高度的精神壓力和帶有強制性的生活方式,將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甚至對孩子終生的健康和情商的養成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青少年的頸性眩暈的治療辦法主要是推拿、理療和藥物的綜合治療,所幸的是青少年可塑性強,治療效果和預後都比較好,加上生活方式的調整,頸椎病是可以治癒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