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門直腸解剖:
直腸:上接乙狀結腸,下連肛管,全長12-15釐米,直腸膀胱陷窩,女性為直腸子宮陷窩。
直腸柱:直腸下端與肛管相連處,10個左右。
肛瓣:相鄰直腸柱之間半月形的皺袋。
肛竇(肛隱窩):肛瓣與直腸壁之間的,開口向上漏斗狀間隙。
齒線:肛瓣與直腸柱的基底,在直腸與肛管交界處形成一條不整齊的鋸齒狀邊緣。齒線上下解剖的比較。
二、肛門直腸檢查方法:
1、體位:
膝胸位:此體位使肛管下垂,肛門部位暴露清楚,加以內臟上移,盆腔空虛,檢查方便易於成功,為最常用體位。
左側俯臥位:此體位適於身體虛弱或同時作簡單治療者。
截石位:暴露清楚,可同時作雙合診,此體位也是作直腸肛門手術的常用體位。蹲位:適用於檢查內痔,脫肛或直腸息肉等,此體位直腸肛管受壓最大,可見內痔和脫肛的最嚴重情況。
彎腰扶椅位:暴露較差,但是方便省時,適用於人群健康普查。
2、視診:
有無血跡,膿液,糞便,黏液,瘻管口,腫塊,溼疹,潰瘍,瘢痕,肛門緊縮還是鬆弛,有無外痔,脫垂的內痔或直腸黏膜,有無蟯蟲,肛裂,前哨痔,讓病人向肛門方向用力,觀察有無內痔,息肉或肛門直腸脫垂等。
3、直腸指診:
簡單但是及其重要。
4、肛門鏡檢查:
先全部進入肛門,然後緩慢退出,觀察,按時鐘記錄,全面觀察不要遺漏。
檢查禁忌症:肛門狹窄,婦女月經期,肛裂或區域性炎症疼痛明顯時。
5、乙狀結腸鏡檢查:
是診斷直腸上段和乙狀結腸下段病變的重要檢查方法,對:原因不明得便血,黏液便,慢性腹瀉,裡急後重,糞便變細等臨床表現,均應考慮乙狀結腸鏡檢查。
方法:檢查前一日給無渣飲食及緩瀉劑,術前灌腸。先行肛門指診,進鏡約15釐米,腸腔變小並有螺旋形黏膜皺襞,即為乙狀結腸。可以同時取活檢,但是不要取潰瘍中心或腫瘤潰爛部分,以免引起穿孔。
併發症:出血,穿孔。
6、X-線鋇劑灌腸檢查:
充盈缺損或黏膜破壞。
7、排糞檢查:
適於長期便祕者,測定肛門括約肌和肛管直腸形態功能及動力學的方法。
8、CT檢查:
瞭解腫瘤的位置,大小,提供腫瘤與周圍盆腔臟器的關係及腫瘤侵犯的範圍,進行直腸癌的分期。
9、MRI:
進行直腸術前檢查或術後複查。
10、直腸腔內超聲掃描:
直腸癌術前分期及術後複查。
三、痔
定義:直腸下端,肛緣靜脈叢曲張所形成的軟性靜脈團塊,20-40歲多見。
(一)病因:
1、解剖因素:直腸肛管位於軀幹下部,門靜脈系統無靜脈瓣,痔內靜脈叢壓力增高。
2、腹內壓增高:妊娠,排尿困難,便祕等。
3、直腸下端和肛管的慢性感染。
4、先天缺陷或外傷。
(二)臨床表現:
內痔、外痔、混合痔。
1、出血:與糞便不相混合,或排便時滴血。
2、脫出:多呈環行。
3、疼痛:感染、糜爛、血栓形成或嵌頓時疼痛明顯。
4、瘙癢:合併溼疹。
內痔:直腸上靜脈叢曲張。
I期:排便時出血,無疼痛,無脫出,好發於肛管左側、右前、右後三處。
II期:排便用力時脫出,可自行還納,便血明顯。
III期:排便咳嗽、用力、行走、蹲位時均可脫出,不能自行還納,必須用手託回,容易嵌頓壞死。
IV期:內痔持續脫出,不能還納,痔塊表面覆以面板,多發生於老年人。
外痔:位於齒線下方,由痔下靜脈叢曲張形成,表面覆以面板,不能推入直腸內。易形成血栓性外痔,有外痔皮贅。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