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發展趨勢是什麼?什麼時候最適合治療?選擇什麼方法治療?預期結果如何?目前,部分醫生及患者家屬對這些問題還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患者被確診為血管瘤。這種病變對患者容貌及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很大,但治療結果往往不能讓人滿意,甚至遺留不可恢復的後遺症,並給後續增添了麻煩。過度治療常導致不良後果。
人體的脈管系統主要包括動脈、靜脈、淋巴管和毛細血管。人胚胎髮育過程中原始血管發育異常導致的一組先天性疾病稱脈管畸形。人體內臟器官,如肝和顱內也會發生血管畸形。以前,人們將所有脈管性病變都稱做血管瘤。現代醫學則根據病灶的臨床和組織學特點,將傳統意義上的血管瘤分為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兩大類。
高出面板表面的鮮紅色斑塊,高低不平似草莓狀的病變,舊稱草莓狀血管瘤。此類血管瘤在患者出生時或生後數週出現,約60%發生於顏面部,1歲以內生長迅速。特點是具備快速增生期、穩定期和自然消退期。通常患兒2歲以後病變趨於穩定,每年有10%左右的病例可自行消退,即5歲時有50%左右的病例消退,7歲時有70%左右的病例消退。部分病人至10歲仍可繼續消退,但有可能不完全消退。許多病例的不良後果並不是病變本身造成的,而是過度治療所致。因此多數病變均可臨床觀察待其自行消退。
發生在皮下及肌肉間的脈管異常則多為血管畸形。根據病變成分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動脈畸形、靜脈畸形、淋巴管畸形和混合畸形等。血管畸形是一種良性病變,但是可呈惡性生長方式。病變浸潤到肌肉間甚至到骨骼和關節腔內,會影響肌腱、神經和關節,導致肢體畸形和功能障礙。多數血管畸形呈瀰漫性生長,侵及多組肌肉甚至關節,表面沒有完整的包膜。外科手術切除創傷大,很難將病變徹底切除,複發率極高。過度切除則經常導致術後遺留永久性運動功能障礙。血管畸形隨病人的生長髮育成比例增長,不會自行消退並終身發展。
單靠一種方法很難治癒。目前,現代醫學對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尚無根治方法。尤其是大面積或生長在特殊部位的血管畸形治療,仍是醫學介面臨的重大課題。現有血管瘤的治療方法很多,從另一角度也說明血管瘤的複雜性和治療的困難性。對大多數病例來說,單靠一種治療方法很難獲得治癒的效果。
治療目的主要是緩解症狀和延緩病變的快速發展。選擇治療方法時,最重要的是綜合權衡對病人的利弊影響。一般來說,區域性病變且臨床症狀不嚴重的病例,可選擇保守治療,應用區域性加壓(例如彈力繃帶等)和口服普萘諾爾有可能延緩病變發展和減輕不適。如果病變較大影響病人容貌,臨床症狀顯著,影響肢體運動功能和出現其他嚴重併發症,則需要干預治療。動脈畸形為主的高血流量血管畸形應該首先應用放射介入的方法將畸形的供血動脈栓塞。
對於絕大多數靜脈畸形和淋巴管畸形,特別是巨大的口腔頜面部病變、軀幹和肌肉間的病變,電化學療法(又稱電針療法)提供了一種創傷小、恢復快、療效確切的選擇。電化學療法應用數根電針,經面板直接穿刺到病變區域,連線到電化學治療儀上進行治療。治療後病變的血管內皮細胞被破壞,病變區域內的血液凝固,可壓縮的軟包塊變成實體硬塊,病變體積變小,臨床症狀緩解,病變發展程序延緩。治療後的實體硬塊逐漸為人體所吸收。
與傳統手術方法相比,電化學療法技術比較先進,手術過程卻相對簡單。手術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選擇不同的麻醉方法。醫生先將套管針扎入腫瘤內,針尾部即可見有血液流出,然後拔出針芯,將鉑金電針沿著套管送入瘤體,保護正常面板後連線電化學治療儀,接通直流電進行治療。使用的電壓、電流限定在20伏及200毫安以下,對人體非常安全。治療中可見病灶內生成的氣體及壞死組織液體自套管針尾部流出,病灶逐漸變硬。
患者術後經過短期的抗炎治療,住院觀察3~5天即可出院。通常只要神經、骨質沒有受到嚴重侵犯,或其他方法治療後復發的血管瘤患者都可以嘗試電化學治療。電化學治療血管瘤後腫塊並沒有立即消失,這是因為凝血塊及壞死組織的吸收需要3~6個月。但是因為血管瘤腔已經閉死,不會再生長,故絕大多數也不會復發。
電化學療法擴大了治療適應證,避免了一般外科手術切除的出血多、創傷大、影響病人容貌、複發率及後遺症高的弊端,明顯提高了治癒率。並且住院時間短、費用低廉、創傷小、幾乎無出血、臨床效果好,對患者造成的經濟壓力也相對較小。筆者從1992年開展至今,已治癒800餘例患者,治癒率達到98%以上。還應用該法治療一例世界罕見的血管瘤,該患兒2月齡,全身66處病灶。曾在陝西電視臺、華商報等媒體予以報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