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其病因尚無一致認識,可能和導管排洩障礙、異常激素刺激、感染等因素有關。
本病病因不清楚,但因本病常見於中、老年人,可能是一種退行性改變,與乳頭的內陷或畸形,鱗狀上皮伸入導管內壁,造成角化鱗屑的阻塞,或脂質分泌物刺激導管壁,造成炎症、瘢痕增生及繼發感染有關。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可能,因為本病後期,常合併漿細胞性乳腺炎,在病理中常見有大量漿細胞浸潤,病變呈反覆發作,故有人認為是一種自身免疫疾病。
發病機制
乳腺導管擴張會伴隨炎症
乳腺導管擴張症的發病機制在學界尚有爭議,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看法:
1、導管排洩障礙:
(1)如先天性乳頭畸形、凹陷、不潔或外來毛髮、纖維等引起乳孔堵塞,導管發育異常,乳腺結構不良,導致上皮增生、炎症、損傷等引起導管狹窄、中斷或閉塞。導管排洩不暢,常是溢乳期發展到腫塊期的主因。
(2)導管內分泌物積聚,引起導管擴張。
(3)部分中、老年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乳腺導管呈退行性變,管壁鬆弛,肌上皮細胞收縮力減退,導致導管內分泌物積聚而管腔擴張引起本病。
2、異常激素刺激:
異常的性激素刺激能促使導管上皮產生異常分泌,導管明顯擴張。
一般來說,單有阻塞存在而無異常激素刺激促使上皮分泌,不致發生導管擴張。
3、感染:
可能與厭氧菌感染或乳暈部感染有關。
在較詳細的研究後發現,本病發展到後階段,乳腺導管分泌物不僅刺激導管擴張,而且可以溢位管外,經分解後產生化學物質,引起周圍組織的化學性刺激和抗原反應,引起管周以漿細胞浸潤為主的炎症反應,並定名為“漿細胞性乳腺炎”。
臨床特點
本病多見於40歲以上非哺乳期或絕經期婦女,常有哺乳障礙史。病變常限於一側,但亦有兩側乳腺同時受累者。乳頭溢液有時為本病的首發症狀,且為惟一體徵。多個部位壓迫乳腺,均能使分泌物自乳頭溢位,病變常累及數目較多的乳管,也可佔據乳暈的一大半。乳頭溢液常為間歇性,時有時無。
以上臨床表現不是所有病人都按其發展規律而出現,即其首發症狀不一定是先出現乳頭溢液或急性炎症表現,可能是先出現乳暈下腫塊,也可能出現經久不愈的乳暈旁瘻管。
另外,根據本病的病理改變和病程經過,臨床表現可分為3期。
1、急性期
(1)早期:
症狀不明顯,可有自發性或間隙性乳頭溢液,只是在擠壓時有分泌物溢位,溢液呈棕黃色或血性、膿性分泌物,此症狀可持續多年。
(2)發展:
乳暈範圍內面板紅、腫、發熱、觸痛。腋下可觸及腫大的淋巴結並有壓痛。全身可有寒戰、高熱等表現。
此急性炎症樣症狀不久即可消退。
2、亞急性期
在乳暈區內形成具有輕微疼痛及壓痛的腫塊。腫塊邊緣不清,似乳腺膿腫,腫塊大小不一。穿刺腫物常可抽出膿汁。有時腫物自然潰破而形成膿瘻。膿腫潰破或切開後,經久不愈,或癒合後又重新有新的小膿腫形成,使炎症持續發展。
3、慢性期
本期病程長短不一,從數月到數年或更長。當病情反覆發作後,可出現1個或多個邊界不清的硬結,多位於乳暈範圍內,捫之質地堅實,與周圍組織粘連固著,以致導管短縮、牽拉乳頭回縮。有時由於區域性面板水腫,而呈“橘皮樣”改變,重者可有乳腺變形。
可見單孔或多孔溢液,其性質可為漿液性或血性。腋窩淋巴結可捫及。
相關檢查
可行X線乳腺導管造影、腫物針吸細胞學檢查以及腫物切除後行病理學檢查等來明確診斷。
注意事項
預防
1、婦女應每年定期做乳腺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2、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經期和產褥期陰部的衛生。應注意保持乳頭乳暈區的清潔,適當幫助清除分泌物,避免穿過緊的上衣和乳罩。
3、增強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多參加體育鍛煉,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果。
術前準備
應該對該病症狀和相關的禁忌進行詳細的瞭解等。
術前正確診斷乳管內微小病變,使以乳頭溢液為表現而無腫塊的乳腺疾病患者的手術指徵明確化,對鑑別正常導管或導管擴張症和乳腺癌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何護理
預後:
乳腺導管擴張症是良性疾病,病程緩慢,易反覆發作,與乳腺癌無明顯關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