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治療中晚期風溼性心臟病的主要方法。該手術是切除病人自身病變的瓣膜,換上人工製造的瓣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世界上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病人接受這種手術。是不是手術後病人就可以解除警戒,高枕無憂了呢?筆者提醒人們,雖然手術可使大多數病人恢復良好的心功能,但並非意味著可以解除警戒。對於病程較長、術前心功能較差的病人來說,手術後對心臟功能的維護才剛剛開始。
注意1、監測抗凝藥用量
目前人工心臟瓣膜大多采用的是機械瓣和生物瓣兩種。生物瓣是由豬、牛等動物的心包等材料處理後製成的,其優點是不易誘發血栓形成,術後抗凝治療3個月即可。缺點是壽命較短,僅可使用10年左右。機械瓣經久耐用,壽命可達幾十年。缺點是換瓣後病人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藥,以預防心臟內的血栓形成。國內現多采用機械瓣。換瓣病人發生抗凝意外,主要有兩種:一是抗凝藥用量不足引起腦栓塞、心肌梗死、四肢動脈栓塞等。二是抗凝過度引起腦出血、尿血、便血、四肢皮下出血等。要預防這些意外,就必須遵照醫囑,出院後半年內,每2~4周(半年後每1~3個月)檢查一次凝血酶原時間,並始終將inr(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正常化比值)保持在2.5~3.5。用藥期間如出現暈厥、一側肢體無力或皮下出血等症狀,應及時檢查inr,調整抗凝藥用量。
生活中還應注意的是,有些藥物、食物會影響抗凝藥的療效。如阿司匹林、消炎痛、芬必得、潘生丁、抗生素及清熱解毒類中藥可增強抗凝藥的作用。動物肝臟和菠菜等綠葉蔬菜,以及維生素k、止血敏等藥物可減弱抗凝藥的療效。所以,用藥時要少吃動物內臟,進食綠葉蔬菜也不要過量。
注意2、維護心臟功能
手術後3個月內,是病人康復的主要階段。臥床期間病人應按時翻身,多咯痰。咯痰時可用手按住傷口,先深吸一口氣,爭取一次把氣管深處的痰咯出來。下床後病人可根據醫生建議作適當的慢走,由室內到室外,循序漸進地進行。3個月後,根據心臟功能適當增加活動量,但仍應以散步、打太極拳這類慢速運動為主。術後6個月,可恢復一般工作,如若感到勞累或心慌氣短,就應停止。育齡婦女3年內應避免懷孕,待心功能完全恢復後再作打算。
維持良好的心臟功能與病人適當的活動量關係很大。計算病人術後運動時的最佳心率可用如下公式:(170-年齡)×80%要以患者不出現疲勞、心慌症狀為度,不可勉強。如有心功能不全症狀,還需在此基礎上減少活動量,並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對心臟是最好的休息。
出院後患者應根據醫囑服用地高辛半年至1年,一般每日1片(25毫克)。術後半年至1年還應到醫院複查一次。
此外,心臟瓣膜置換術後的病人,一生都要注意自我監護心臟功能。心功能不全的早期症狀為活動後胸悶、心慌、氣短、乏力,晚期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下肢浮腫等。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心功能不全症狀,常與更年期女性病人易出現的心肌缺血癥狀相混淆,容易漏診誤診。其次要注意有無嚴重心律失常現象。術後如病人感到心悸、頭暈、暈厥,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