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正畸拔牙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牙齒擁擠度直接測量下頜模型得出牙列擁擠度。每1mm的擁擠需要1mm的牙弓間隙解除。擁擠度越大,拔牙的可能性越大。
2、牙弓突度使前突的切牙向舌側移動,恢復正常位置時需要牙弓間隙。下切牙切緣每向舌側移動1mm,需要有2mm的牙弓間隙。切牙越前突,拔牙的可能性越大。
3、Spee曲線高度在下頜牙弓模型上測量第二雙尖牙頰尖至下前牙與第二恆磨牙頰溝形成的平面之間的垂直距離,為Spee曲線高度。每整平1mm Spee曲線,需要1mm的牙弓間隙。
4、支抗磨牙的前移在確定拔牙時應考慮到磨牙前移佔去的拔牙間隙。若採用拔牙矯治,關閉間隙時支抗磨牙的前移是不可避免的。正畸醫師採用不同的措施可以控制磨牙前移的數量:採用強支抗時,磨牙前移佔去的間隙不超過拔牙隙的1/4;使用中度支抗時為1/4-1/2;弱支抗時至少為1/2。
5、垂直骨面型面部垂直方向的發育有三種情況,通常以下頜平面的陡度來區分三者。正常垂直骨面型SN-MP角平均34.3°(±5°),FH-MP角平均27.2°(±4.7°)。當SN-MP角大於40°,或FH-MP角大於32°,為垂直髮育過度,稱“高角”病例。SN-MP角小於29°或FH-MP角小於22°,反映垂直髮育不足,是為“低角”病例。
在正畸拔牙問題上,高角病例和低角病例有不同的考慮:高角病例拔牙標準可以適當放寬,低角病例拔牙要從嚴掌握。這是因為:
(1)高角病例頦部多後縮,治療結束時切牙宜直立一些,以維持協調的鼻-脣-頦關係;較為直立的切牙還可代償骨骼垂直不調,建立適宜的上下切牙之間的形態和功能關係。低角病例情況正好相反,多數患者頦部前突,切牙宜代償性脣傾一些,這樣不僅有利於面形,也有利於切牙的功能。
(2)高角病例咀嚼肌力弱,頜骨骨密度低,支抗磨牙易於前移、升高,拔牙間隙的關閉比較容易;同時磨牙的前移有利於高角病例常常伴有的前牙開合傾向的矯正。低角病例相反,咀嚼力強,骨密度高,支抗磨牙不易前移、升高,拔牙間隙的關閉主要由前牙遠中移動完成,而前牙過度的內收不利於低角病例常常伴有的前牙深覆合的矯正。
(3)採用推磨牙向後或擴大牙弓的方法排齊牙列時,可以造成下頜平面角的開大,這對於高角病例的面形和前牙覆合均產生不利的影響,但對於低角病例卻較為有利。
在決定拔牙的牙位時高角與低角病例也有差別:高角病例若拔除靠後的牙齒有利於前牙前牙開合的控制;低角病例若需要拔牙,宜拔除靠牙弓前部的牙齒,這樣不僅易於關閉拔牙隙,且有利於咬合開啟。
6、矢狀骨面型當上下頜牙弓矢狀關係協調、ANB角正常時,如果需要拔牙,通常是上下牙弓同時對稱性拔除(除非Bolten指數不調)。但若存在上下牙弓矢狀關係不調,決定是否拔牙時應考慮上下牙弓之間的差異。II類錯上頜牙弓相對靠前、下頜牙弓相對靠後,ANB角較大,為代償這種骨骼不調,治療結束時下切牙可以稍脣傾,下頜拔牙應謹慎。III類錯合相反,由於上頜相對發育不足、下頜相對過大,ANB角較小,治療結束時允許上切牙稍稍脣傾,下切牙稍稍舌傾,以代償III類骨骼畸形,上頜的拔牙特別慎重。
7、面部軟組織側貌在確定拔牙與不拔牙矯治時,不能忽視對軟組織側貌、特別是鼻-脣-頦關係的分析與評價。比較常用者有以下兩個測量指標。
(1)上下脣至審美平面距審美平面為鼻尖與軟組織頦前點連線構成。
(2)鼻脣角鼻小柱點、鼻下點與上脣凸點所形成的角。
8、生長髮育牙列擁擠,特別是複雜擁擠,在確定拔牙與否時必需考慮的另一個因素是生長髮育。生長髮育評估要確定患者當前所處的發育階段,選擇適宜的治療手段。單純擁擠的治療可以在青春快速生長期中進行;伴有頜間關係不調的複雜擁擠,若考慮對頜骨生長進行控制,應在快速生長期前1-2年進行矯形治療。生長評估還包括對正畸治療過程中患者的顱面生長進行預測。由於正常合與錯合之間的差異和個體之間的差異,將正常合的平均生長資料用於錯合個體患者的生長預測會存在偏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