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溼疹是面板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平常的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激素治療副作用大,而且常常反覆發作,給患兒及其父母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傷害。特別是嬰兒慢性溼疹,常常是經年累月不愈,嚴重地影響了嬰兒的生長髮育。
近年來,我們用中藥敷臍療法治療慢性嬰兒溼疹,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在胚胎時期,臍帶是胎兒連通母體,獲得血液、氧氣及營養物質的唯一通道。臍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後閉合之處,且臍下無脂肪組織,故滲透力強,藥物易穿透擴散,臍部面板除了具有一般面板所具有的吸收能力外,臍下腹膜,還有豐富的靜脈網,腹下動脈分支,藥物在臍部擴散到靜脈或腹下動脈分支,而進入體迴圈;此種特殊結構,是藥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條件。加上藥物不受胃酶的干擾破壞,因此用藥量少、見效快。特別適合於有胃腸、肝臟疾病的患者,由於不經肝臟代謝,可減少毒副反應,因此是一條理想的給藥途徑。特別是嬰兒臟腑嬌嫩,肌膚疏薄,對藥物反應靈敏,因此內病外治多選用臍部。
現代研究表明,將芳香藥物置於臍下,藥物不斷的刺激臍下面板,可啟用神經內分泌的反饋作用,促進人體免疫功能的發揮。中醫認為:藥物入臍,先作用於胃與小腸,再通過臟腑的氣化和輸布作用,散佈於五髒六腑乃至全身,以達到健脾和胃、溫經散寒目的。正如清代著名外治學家吳師機深有體會的說“則知藥物由臍而入,無異於入口也,切藥可逐日變換。” 中藥敷臍和內治療法原理基本相同,只是給藥方法不同而已。
中藥敷臍療法適用於嬰兒慢性溼疹,症見:溼疹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兒,常常反覆發病,經年不愈,皮損位於頭面、四肢、脖子、胸腹等處,皮色不甚紅,有時滲出黃水,或乾燥多鱗屑,騷癢時輕時重。常伴有大便稀溏,腥臭、或有奶瓣,或口中有酸腐味,流清淡口水,吃寒涼食物更甚。面色萎黃或s白,舌淡白,苔白或滑,脈虛弱。其病機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溼,溢於肌膚所致。
治療應健脾化溼,祛風止癢。藥用蒼朮、白朮、陳皮、地膚子、防風、白芷、半夏、茯苓、白蒺藜各等份,研為細未,香油調成軟餅狀,用膠布或傷溼止痛膏固定於臍窩內,如果對膠布過敏者,用膚疾寧固定亦可。二、三天換一次藥。十次為一療程。此方以夏陳六君子湯健脾化溼,加防風、白芷、白蒺藜、地膚子祛風止癢。使用此法一定要對證。如果治療因溼熱鬱結、薰蒸於肌膚引起的嬰兒溼疹,一定要用清熱祛溼解毒的藥物治療,用中藥保留灌腸的方法給藥。如誤用此法,不但不能治癒,還能使病情加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