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與語言是人類相互交流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聽力障礙的陰霾卻襲擾著人類。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世界有輕度聽力損失者近6億,中度以上的聽力損失者2.5億。我國有聽力障礙殘疾人2057萬,居各類殘疾之首,佔全國人口的16.79%,其中七歲以下聾幼兒可達80萬,每年還將新產生聾兒3萬餘名。聽力障礙嚴重影響著這些人的社會交往和個人生活質量。
我們聽到的聲音,實際上是由某個發聲體發出的、有一定頻率範圍的振動波-聲波。人的耳廓像一個衛星接收器,能接收聲波,並將其匯聚到外耳道,然後,再傳到鼓膜,鼓膜的振動可帶動與之相連的聽小骨,而聽小骨的活動又可將振動傳到內耳。在內耳中的毛細胞將聲音訊號轉換為生物電訊號傳入聽神經,再通過聽神經輸送到大腦的聽中樞,經過大腦聽覺中樞分析產生聽覺,由此我們才真正“聽”到聲音。
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耳聾。根據耳部受累部位,我們可將耳聾分為三種類型:傳導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主要是由於耳蝸內的毛細胞缺失或受損引起,一般是永久性的。人工耳蝸植入,是目前讓重度及極重度耳聾患者恢復部分聽力的惟一有效療法,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了對它的研製工作,但直到20多年前才開始用於臨床。
人工耳蝸或“仿生耳”是高科技的奇蹟。人工耳蝸是一種特殊的聲-電轉換裝置,其工作原理是將環境中的聲音訊號轉換為電訊號,將電訊號通過植入的電極傳入患者耳蝸,刺激耳蝸殘存的聽神經,從而產生聽覺。人工耳蝸與助聽器的根本區別在於,人工耳蝸可以繞過受損的內耳,直接刺激聽覺神經纖維,使病人重獲聽力,而助聽器卻辦不到。人工耳蝸適合於重度至極重度的聽力障礙者。
不是任何耳聾患者都能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耳內嚴重畸形、無耳蝸畸形、嚴重智力障礙、無法配合語言訓練以及身體狀況較差、患有不可控制的癲癇等情況的患兒都不能接受人工耳蝸植入術。人工耳蝸植入適用標準為:①語前聾最佳年齡為12個月~5歲,各年齡段的語後聾;②雙耳重度或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聾;③佩戴合適的助聽器無效果或效果不佳;④無手術禁忌證;⑤家庭和(或)植入者本人對人工耳蝸有正確認識和適當的期望值;⑥有聽力語言康復教育的條件。
植入人工耳蝸後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自然而然會說話了,聽覺言語康復訓練是聾兒患者行人工耳蝸植入術後能否恢復到有聲世界的重要環節。人工耳蝸使聾啞人徹底告別無聲世界,去聆聽語言、去感知周圍環境中的聲音、去欣賞美妙的音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