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診療過程中,經常見到不少家長髮現寶寶患有斜頸後,馬上急於治療的情況。但實際上,小兒斜頸可分為先天性斜頸和後天性斜頸,兩者的病理、治療及注意事項各有不同,家長在治療前可先了解斜頸分類的相關知識,做到心中有數,便於配合治療。
一、先天性斜頸
主要包括先天性肌性斜頸和先天性骨性斜頸。
(1)先天性肌性斜頸。主要表現為:寶寶出生後不久胸鎖乳突肌出現圓形或梭形腫塊;有的直接表現為胸鎖乳突肌硬化如骨,失去彈性。對肌性斜頸,通過胸鎖乳突肌B超檢查,可明確腫塊累及的範圍。在臨床上,肌性斜頸是較為常見的斜頸型別。
(2)先天性骨性斜頸。主要是由頸椎先天性發育畸形(例如椎體融合)導致,對骨性斜頸,需通過CT或X線明確發生情況,而胸鎖乳突肌B超檢查是正常的。
二、後天性斜頸
主要包括習慣性斜頸(姿勢性斜頸)、感染性斜頸、眼性斜頸、神經性斜頸、耳源性斜頸、及痙攣性斜頸。後天性斜頸的胸鎖乳突肌B超檢查一般是正常的。
(1)習慣性斜頸(姿勢性斜頸)。臨床上較為常見。通常由於寶寶出生後不良姿勢未能及時糾正,以致頸部發育穩定後出現斜頸。比如,有的寶寶喜歡將頭偏向一側,而家長未能及時注意調整寶寶的頭部姿勢,還有一些過早的豎抱、豎背等不正確抱寶寶姿勢,導致寶寶頸部肌肉發育不平衡,患側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等頸部肌肉發育不良或萎縮,導致斜頸。
(2)感染性斜頸。一般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後,之前完全沒有任何症狀。
(3)眼性斜頸。多數由於患側眼睛斜視或者先天性眼瞼下垂等原因,導致患側視野受到限制造成。
(4)神經性斜頸。直接有腦部的原發病(例如腦癱、腫瘤等)導致斜頸。
(5)耳源性斜頸。多數由於患側聽力受損導致,例如外耳道閉鎖、小耳畸形、先天性耳聾等。
(6)痙攣性斜頸。通常呈漸進趨勢,可繼發於腦炎等神經系統病變,肌電圖可明確痙攣肌肉,通常發病年齡偏大。
因此,一般可根據寶寶胸鎖乳突肌情況初步判斷屬於哪類斜頸,胸鎖乳突肌有腫塊的多考慮肌性斜頸,無腫塊的多考慮習慣性斜頸(姿勢性斜頸),其他型別的斜頸則比較少見。由於習慣性斜頸(姿勢性斜頸)表現為患側肌肉發育不良、萎縮,健側肌肉反而健壯粗大,目前國外也把這種斜頸歸類為肌性斜頸,區別只在於有無腫塊,B超檢查是否正常。對腫塊型要儘早開始推拿等保守治療,促進腫塊軟化縮小,伸展拉長肌肉,恢復肌肉彈性功能。非腫塊型則以家庭功能訓練、姿勢矯正為主,促進肌肉發育,嚴重的可輔助適當推拿拉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