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原產於馬來西亞,在我國主要分佈雲南、海南及臺灣等熱帶地區,咀嚼檳榔後會感到精神興奮,古代居住在高山地帶民眾常吃檳榔來禦寒,和消除緊張勞動後的疲勞,但其也具有一定的成癮性。目前我國主要海南、臺灣、湖南等地民眾喜食檳榔。
我國傳統醫學認為檳榔有祛痰止咳、消食醒酒、寬胸止吐、驅蟲、治療腹脹等作用,現代研究發現檳榔中有效成分具有驅蟲、擬副交感神經等作用,長期大量食用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呼吸困難。
咀嚼檳榔患者,早期表現多為牙齒變色、口乾、味覺減退、牙齦充血、牙齒磨耗過快等;另外,由於檳榔硬度較大,長期咀嚼檳榔會加重顳下頜關節負擔,逐漸出現顳下頜關節紊亂症狀,如關節彈響疼痛等症狀,如進一步發展,出現張口困難、吞嚥困難等,一些病變會逐漸發展為口腔癌,出現區域性潰爛、淋巴結轉移以及遠處器官轉移。
早期纖維化
中晚期纖維化
癌變
從國內醫療院所數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口腔癌之患者中超過半數有咀嚼檳榔的習慣。如果嚼檳榔合併吸菸者,更容易引起口腔癌、喉癌、咽癌和食道癌。早在2003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就把檳榔列入“黑名單”,和菸酒、砒霜等同列為一級致癌物,檳榔中含大量檳榔素、生物鹼,其具有細胞毒性,口腔黏膜和檳榔中所含生物鹼等發生反應,會導致口腔黏膜纖維化,在目前公佈資料中顯示湖南省口腔癌發病率世界最高!
檳榔儘管具有藥用價值,但完全可以用已知藥物替代,鑑於其較強的致癌性,強烈建議大家遠離檳榔。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