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穴位貼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過將藥物貼敷到人體一定穴位,治療和預防疾病的一種外治方法,故又稱“三伏灸”、“三伏貼”。此療法源於中醫學“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思想,具體方法源自《張氏醫通》的白芥子塗法,用於在秋冬春之際容易反覆發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頑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費用低廉、操作簡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優點,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兒童在貼敷時要注意宜忌。
適應病症:小兒支氣管哮喘;小兒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竇炎、慢性咽喉炎;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小兒腎病綜合徵緩解期、遺尿、腎虛者。
禁忌人群:貼敷部位有面板創傷、面板潰瘍、面板感染者;對貼敷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瘢痕體質者;發熱、咳黃濃痰、咯血患者;醫生認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2歲以下嬰幼兒,因無法確知孩子反應,必須密切觀察嬰幼兒的哭鬧情況。
貼敷時機:一般在每年夏季,農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進行貼敷治療(如果中伏為20天,間隔10天可加貼1次)。如錯過頭伏者也可在中伏開始貼敷,第三次貼敷順延10天。
貼敷時間
2歲以上兒童貼藥時間為0.5~2小時,年長兒2~4小時。具體貼敷時間,根據患者面板反應而定。同時考慮患者的個人體質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兒能夠耐受為度,如自覺貼藥處有明顯不適感,可自行取下。貼敷的療程一般為3~5年。
貼敷後的面板反應與處理
1、正常面板反應及其處理
區域性面板潮紅、灼熱、輕度刺痛,或出現小水皰,極少數可以出現大水皰。患者敷藥處面板多數會在一段時間內遺留色素沉著。
貼敷部位如果出現小的水皰,一般不必特殊處理,讓其自然吸收。或者給予溼潤燒傷膏外塗以減輕不適感。大的水皰應以消毒針具挑破其底部,排盡液體,消毒以防感染。破潰的水皰應做消毒處理後,外用無菌紗布包紮,以防感染。
2、不良面板反應及處理方法
貼敷後,區域性面板出現嚴重紅腫、大水皰、潰爛、疼痛,面板過敏,低熱。
貼藥後區域性面板紅腫,可外塗皮寶霜、皮康霜等減緩刺激;面板區域性水皰或潰爛者應避免抓撓,保護創面或塗搽燙傷軟膏、萬花油、紅黴素軟膏等。面板過敏可外塗抗過敏藥膏,若出現範圍較大、程度較重的面板紅斑、水皰、瘙癢現象,應立即停藥,進行對症處理。出現全身性面板過敏症狀者,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處理。
如果水皰體積過大,或水皰中有膿性分泌物,或出現面板破潰、露出皮下組織、出血等現象,應到醫院尋求治療。
出現上述情況時,患者均應注意保持區域性乾燥,不要搓、抓區域性,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塗抹其他止癢藥品,防止對區域性面板的進一步刺激。
注意事項:
1、對於所貼敷之藥,應將其固定牢穩,以免移位或脫落。
2、貼敷藥物部位出現水皰者注意區域性防止感染。
3、對膠布過敏者,可選用脫敏膠帶或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
4、對於殘留在面板的藥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滌,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