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以往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PersonalityDisorder,MPD),在某些出版物種也稱之為解離性人格疾患。是心理疾病的一種,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中歸類於第一軸的解離症的一種。
分離性身份障礙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強烈的應激,能力的分離(包括在意識中將個人的記憶,知覺和身份統一),成長過程中防禦能力的習得,童年期遭受傷害後缺乏同情和撫慰以及對今後傷害性刺激的自我保護的能力缺乏等。身份認同的統一併不是與生俱來,它依賴於後天各種資源和經驗而發展。在遭受創傷的孩童,這種發育被阻斷,許多本該組合於同一身份中的特質仍然處於孤立狀態。北美地區的研究顯示,97%~98%分離性障礙成年病人報告童年虐待史,同時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兒童,青少年分離性障礙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離性障礙病人身上,可以驗證有虐待史。
雖然這些資料表明在北美地區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在有些文化背景中,戰爭和災難起著更主要的作用),但是這並不說明所有的病人都有虐待史,或者病人所報告的虐待經歷確實發生過。有些虐待經歷的描述被證明是不準確的。同時,有些沒有虐待史的病人在童年早期卻遭受過重大創傷(如父母亡故),患過嚴重的疾病,或經歷過重大的應激事件。舉個例子,一個童年時代多次住院和手術的分離性障礙病人,他有著明確的創傷史,但沒有虐待史。
個體的發展有賴於兒童時期將各種複雜的資訊和經驗成功地整合。當兒童獲得對自己和周圍人統一而複雜的認識後,他們將順利渡過那些不同的知覺和情感分離的階段。每個發育時期都產生有不同自我,同時並不是每個經受童年虐待和創傷的人都發展成多重人格。多重人格病人容易被催眠,而這一特質與分離性素質密切相聯,同時它被認為是分離性障礙的患病因素之一。當然,絕大多數具有這些特質的兒童還是具有正常的適應能力,並且能夠在成人的保護和撫慰下,不會發展成分離性身份障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