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是由於人體內胰島素絕對或相對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濃度升高,葡萄糖從尿中大量排出,出現多飲、多尿、多食、消瘦、頭暈、乏力等症狀,進而引發嚴重的急性併發症和全身各種慢性併發症,最終導致失明、偏癱、截肢等殘疾,影響生活質量,威脅身體健康的一種疾病。
糖尿病的分類
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多在30歲以後發病,多數患者在早期體內胰島素產生正常甚至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無法有效地降糖,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是一種相對缺乏。也有部分患者由於血糖長時間控制不理想,自身胰島素的產生明顯減少,無法維持正常血糖。還有不到5%的病人是1型糖尿病,多在青少年發病,血糖波動較大,體內的胰島素絕對缺乏,必須長期依賴胰島素。另外,還有少數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別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印度,達五千萬。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調查發現,糖尿病患病率超過10%。如此之多的糖尿病是如何發生的?
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理論說明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但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與1型糖尿病類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發病的特點,因此與基因遺傳有關,而且這種遺傳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為顯著。
2、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多餘脂肪主要聚積在腹部的中心型肥胖病人,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與大腿上的周圍性肥胖者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
3、年齡: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在55歲以後發病。這與年紀大的人容易超重有關。而且,自身胰島功能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4、現代生活方式:高熱量食物的過多攝入和運動量減少成為現代社會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外部因素,這也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此外,緊張的生活環境,過高的精神壓力也是引發2型糖尿病的外在原因。
因此,目前普遍認為,2型糖尿病多是在具有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長時間處於過多攝入高熱量食物、運動消耗明顯減少的狀態下或/和處於緊張高壓的環境中悄然發生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發生糖尿病的機會明顯增加。研究還發現,2型糖尿病並非單一基因變異或損傷,而是與多種基因的變異和損傷有關。現代生活環境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日益增多,提示我們基因遺傳並不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唯一因素,而肥胖、高齡、現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環境等外界因素對糖尿病的發生起更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診斷標準
歐洲糖尿病聯盟(IDF)與美國糖尿病協會(ADA)提出的建議一致,在2005年全球2型糖尿病診療指南中明確提出:正常情況下,空腹血糖不應該超過5.6mmol/L,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7.8mmol/L。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會對糖尿病的最新診斷指標一直是國際上公認的診斷標準。簡單地講,如果血糖升高達到下列兩條標準中的任意一項時,就可診斷患有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後2小時血糖≥11.1mmol/L
這裡的餐後2小時,常常是指開始進餐後的2小時,進餐75克葡萄糖或2兩饅頭為標準。醫生在做出診斷時需要結合臨床,如果有症狀,只要有一次空腹或餐後血糖達到上述診斷標準就可以判定為糖尿病。如果完全]有症狀,就需要空腹或餐後血糖有兩次達到上述標準,或者空腹和餐後血糖同時達到上述標準,才可以判為糖尿病。
糖尿病的危害
酮症酸中毒和非酮症高滲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會因為在體內產生過多的酮體或形成過高的滲透壓而損傷全身各個臟器,特別是腦、心、腎,嚴重者發生昏迷,搶救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胰島素髮現以前,1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死於酮症酸中毒。
而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腎病、眼病、神經病變、足病以及心、腦、大血管病變等,在早期很長一段時間無明顯感覺,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等到症狀明顯時,往往又錯過了有效治療的時機,無法阻止病情的進展,造成腎功能不全而導致尿毒症,視網膜滲出和出血而失明,足部破潰感染無法控制而導致截肢,全身動脈硬化、血液粘稠、血栓形成而心肌梗塞、腦梗塞,導致心力衰竭或偏癱等。2型糖尿病病情輕發展慢,不容易發生急性併發症;而發病年齡偏大,同時存在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尿酸等情況,為慢性併發症提供了滋生的溫床,特別容易發生慢性併發症。這些慢性併發症也是致殘、致盲、導致勞動能力喪失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社會的醫療開支,因此,對患者和社會的危害更大。
糖尿病的治療
由於沒有明確糖尿病如何發病,所以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良策”能根治糖尿病,因此任何一種“根治糖尿病”的藥物、偏方和祕訣都是蒼白無力的。否則,也就不會有如此龐大的糖尿病患者隊伍了。
治療糖尿病的目的主要在於有效控制血糖和其他代謝紊亂,減少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與發展,延長壽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的治療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既要使血糖達標,還要使血壓、血脂、血粘度、血尿酸等指標恢復正常。有些患者滿足於血糖接近正常,或者不重視其他指標的監測和控制,這樣的治療都是事倍功半的。大量的研究發現,在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低減階段,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等大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已經明顯高於正常人群,糖尿病後這種現象更加明顯;使血糖等指標保持在達標狀態,這些併發症的發生率顯著降低。
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措施,採取教育、飲食、運動、藥物和監測“五駕馬車並駕齊驅”的原則。病人必須充分認識和了解哪些生活習慣影響糖尿病治療並能自覺地加以糾正,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疾病,積極做好自我管理,才能有效控制病情的發展。否則,其他的治療將無從談起。因此,教育是糖尿病治療達標的前提。
只有患者能夠按照所獲得的知識,科學地安排自己的飲食起居和運動鍛鍊,才能使糖尿病的理想控制成為可能,否則,任何藥物都不能徹底抵擋過量飲食、不願運動、緊張繁忙帶來的惡果。只有拋棄喜吃甜食、吸菸、過量飲酒等不良嗜好,才能有機會體會糖尿病理想控制所創造的正常感覺。因此,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是糖尿病治療達標的基礎。早期的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通過這些方式使血糖達標而暫時不用藥物。
降糖藥物的治療效果和副作用各不相同,患者的病情以及對藥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還要考慮到藥物對併發症的影響,因此,一種藥物不可能適合所有的糖尿病人,治療方案必須個體化。最好在內分泌科醫生的指導下,根據病情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聯合治療,從而達到各種指標的良好控制。
研究發現,多數2型糖尿病人在明確診斷時胰島功能已下降50%左右,這一降低主要由高血糖、高血脂引起。採用胰島素及其他藥物使血糖和血脂恢復正常後,胰島功能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2型糖尿病應儘早應用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物聯合應用效果更理想。其實,胰島素隨時可以根據病情來增加、減少劑量或換用口服降糖藥物,毫無“成癮、依賴”之嫌。
對各種指標進行監測,有助於確保治療方案的適合、有效,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慢性併發症,是糖尿病治療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除了監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代表三個月平均血糖水平,正常<6.5%,更能有效地反映血糖的控制情況,也是監測的主要指標。另外,血壓、血脂、血尿酸、血流變、肝腎功能、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檢查和胰島功能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專案,可以根據病程及有無併發症安排檢測的時間。
糖尿病的預防
從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可以看出,正常人的血糖水平與糖尿病之間還有一段距離,空腹血糖的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空腹血糖受損(IFG),而餐後血糖的這個階段稱之為糖耐量低減(IGT)。如果不注意,這兩個階段的人很容易發展為糖尿病。如果在這段時間就注意調整飲食,增加運動,規律生活,大多數人可以繼續保持現有狀態甚至回到正常血糖水平。現在我國健康體檢越來越受到重視,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都應該作為檢測的指標。一旦早期發現,完全可以通過去除這些不良的外界因素來避免2型糖尿病的發生。
調查發現,青少年因為肥胖而發生2型糖尿病者逐年遞增,已經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這一現象提示我們,從青少年開始就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偏食、嗜甜食、過度高熱量飲食,增加蔬菜等高纖維素食物,制定合理的作息時間,保證一定的活動量,培養健康的心態,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糖尿病的發生。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