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發性口腔潰瘍又稱為複發性阿弗他潰瘍或複發性阿弗他口炎,因灼痛明顯故被冠以希臘文“阿弗他”(灼痛)。民間一般稱之為“口腔上火”或“口瘡”。是最常見的口腔黏膜病,其患病率居口腔黏膜病之首,各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每5人中至少有1人發生過口腔潰瘍。不論男女、任何年齡、任何人種均可發生。
該病以口腔黏膜各部位反覆發作的潰瘍為特徵,不伴有其他疾病體徵,具有周期性、複發性、自限性特徵,潰瘍灼痛明顯。好發於脣、舌、頰、軟顎等角化差的部位。
無傳染性。潰瘍發作輕者數月1次,重者連續發作,此起彼伏,無間歇期,妨礙飲食及言語,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病因及致病機制
目前病因及致病機制仍不明。組織病理學表現為非特異性炎症。多數學者認為口腔潰瘍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免疫、遺傳和環境可能是口腔潰瘍發病的“三聯因素”,即遺傳背景與適當的環境因素(包括精神神經體質、心理行為狀態、生活工作和社會環境等)可引發異常的免疫反應而出現口腔潰瘍特徵性病損。隨著一種或多種因素的活躍、交替、重疊就出現機體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也就造成了複發性口腔潰瘍的頻繁發作。
1、免疫:有的患者表現為免疫缺陷,有的患者則表現為自身免疫反應,引起組織的破壞而發病。
2、遺傳:父母一方或多方若患有複發性口腔潰瘍,那麼,他們的子女就比一般人更容易患病。
3、疾病或症狀有關,比如消化系統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或遷延性肝炎,結腸炎等,另外貧血,偏食,消化不良,腹瀉,發熱。細菌對口腔潰瘍的作用已提出了多年,與口腔潰瘍關係密切的細菌有血鏈球菌及幽門螺桿菌。體內超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率不平衡、血栓素B2
和6酮前列腺素比例失調及總體水平下降可引發口腔潰瘍。微迴圈障礙致血流速度慢,血液流量低,毛細血管靜脈端管徑擴張,造成區域性缺血、缺氧從而引起黏膜膜損傷,潰瘍形成。但大部分患者身體健康,無系統性疾病病史。
4、自身精神情趣問題:如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月經週期的改變等等。陰虛體質者成為該症狀的專利。
5、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如缺乏微量元素鋅、鐵,缺乏葉酸、維生素B12以及營養不良、高銅等,可降低免疫功能,增加複發性口腔潰瘍發病的可能性。
6、有報道稱戒菸亦可誘發口腔潰瘍。
7、牙膏中的成分12-烷硫酸鈉(SLS)可能刺激黏膜,誘發口腔潰瘍。
診斷
診斷主要基於病史及臨床表現,尚無確切的實驗室指標可作為診斷依據。複發性口腔潰瘍為反覆發作的圓形或橢圓形潰瘍,具“黃、紅、凹、痛”特徵,即損害表面覆有黃色或灰白色假膜;周邊有約1mm
的充血紅暈帶;中央凹陷,基底柔軟;灼痛明顯。發作週期約數天或數月,具有不治而愈的自限性。
疾病分類
1、輕型:約佔80%。潰瘍一般為3-5個,散在分佈。潰瘍好發於脣、舌、頰、軟愕等無角化或角化較差的黏膜,附著齦及硬顎等角化豁膜很少發病。初起為局灶性黏膜充血水腫,呈粟粒狀紅點,灼痛明顯,繼而形成淺表潰瘍,圓形或橢圓形,直徑<5mm。約5天左右潰瘍開始癒合,約7天到10天潰瘍完全癒合,不留瘢痕。間歇期從半月到數月不等,有的患者出現此起彼伏、遷延不斷的情況,可於經期前後或勞累之後發病。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與體徵。
2、重型:亦稱為複發性壞死性黏膜腺周圍炎或腺周口瘡。該型約佔8%左右。好發於青春期。潰瘍深大,似“彈坑”,可深達黏膜下層腺體及腺周組織,直徑可>1cm,周圍組織紅腫微隆起,基地微硬,表面有灰黃色假膜或灰白色壞死組織。持續時間較長,可達1-2個月或更長。通常是1-2個潰瘍,但在癒合過程中又可出現1個或數個小潰瘍。疼痛劇烈,愈後可留有瘢痕,可致舌尖、顎垂等組織缺損。可伴頭痛、發熱、區域性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潰瘍可在先前癒合處再次復發。
3、皰疹樣潰瘍:亦稱為口炎型口瘡,約佔10%左右,潰瘍直徑較小,約2mm,潰瘍數目較多,可達十幾個或幾十個,散在分佈,似“滿天星”,相鄰的潰瘍可融合成片,黏膜充血發紅,疼痛最重,唾液分泌增加。可伴有頭痛、低熱等全身不適、區域性淋巴結腫痛等症狀。發作規律同輕型複發性口腔潰瘍,愈後不留瘢痕。
疾病鑑別
1、糜爛:在臨床表現上糜爛與淺表潰瘍是有區別的。口腔潰瘍可由全身或區域性因素引起,各種潰瘍雖有上皮內或上皮下,淺層或深層,急性或慢性,良性與惡性之分,但都有凹陷性;外形規則,呈圓或橢圓形;邊界分明,與周圍正常粘膜“經緯分明”。而口腔糜爛,臨床表現為與正常粘膜表面齊平的充血和糜爛,並無凹陷,上覆滲出性假膜,形狀多樣,並不規則,與周圍正常粘膜間界限不清。其次,兩者的病程和愈後不一樣。潰瘍一般病程較短,一旦癒合,就“乾脆利落”,淺在的和良性的潰瘍癒合後都無瘢痕,但深及肌層的潰瘍和惡性口腔潰瘍例外。糜爛一般病程較長,反覆遷延,而且癒合過程“拖泥帶水”,但糜爛一般不留瘢痕。最後兩者在顯微鏡下的表現不一樣。潰瘍表現為上皮連續性有中斷,糜爛比較淺表而無上皮連續性的中斷。當潰瘍和糜爛不太典型時,鑑別就會有難度,但只要細心觀察,一般來說還是可以區別的。值得提出的是,這兩種病損是可以相互轉化或兩者同時存在。
2、單純皰疹:好發於嬰幼兒,早期以成簇的小水皰為主要表現,皰破後會融合成較大的糜爛面或不規則的潰瘍。復發與誘因有明確關係,復發前常伴有咽喉痛、乏力等前驅症狀,發病期間多伴有明顯全身不適。
重型複發性口腔潰瘍應與癌性潰瘍、結核性潰瘍、創傷性潰瘍和壞死性涎腺化生相鑑別。
疾病治療
目前仍無根治的特效方法。治療原則是消除病因、增強體質、對症治療,以減少復發次數,延長間隙期,減輕疼痛,促進癒合。治療主張全身和區域性、中醫和西醫、生理和心理相結合。
1、潰瘍一年僅復發幾次,每次復發僅持續數日,疼痛可耐受。尋找相關誘因並加以控制。幫助患者總結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並繼續使用。
2、潰瘍每月發作,每次持續3~10d,疼痛影響進食和日常口腔清潔。與患者討論可能的誘發因素並加以控制。在潰瘍的前驅期(刺痛、腫脹等)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終止其發展。可選用複方氯己定含漱液,含0.05mg/5ml的地塞米松含漱液(每日3次),或區域性使用高效皮質類固醇激素,如含0.05%的丙酸氯倍他索或醋酸氟輕鬆的口腔軟膏(每日3次)。對患者進行正確的口腔衛生指導。對於較頑固的病例,可採用短期全身應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不超過50mg/d(最好晨服),口服5d。
3、潰瘍疼痛,發作此起彼伏。區域性用強效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類藥物如倍他米鬆、倍氯米鬆、丙酸氯倍他索、丙酸氟替卡鬆。全身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激素,硫唑嘌呤或其他免疫抑制劑如氨苯碸、己酮可可鹼及反應停。此外也可行皮質激素區域性病損黏膜下注射,如倍他米鬆、地塞米松、曲安奈德以縮短全身用藥的時間。對口腔衛生狀況差的患者進行口腔衛生知道。
(一)區域性治療:主要目的是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
1、含漱劑:0.25%金黴素溶液,1:5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1:5000高錳酸鉀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等。
2、含片:杜米芬含片,溶菌酶含片,氯已定含片。
3、散劑:冰硼散,錫類散,青黛散,養陰生肌散等是中醫治療口腔潰瘍的主要藥。此外,複方倍他米鬆撒佈亦有消炎、止痛、促進潰瘍癒合作用。
4、藥膜:其基質中含有抗生素及可的鬆等藥物。貼於潰瘍上,有減輕疼痛,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的作用。
5、止痛劑:有0.5%~1%普魯卡因液,0.5%~1%達克羅寧液,0.5%~1%地卡因液,用時塗於潰瘍面上,連續2次,用於進食前暫時止痛。
6、燒灼法:適用於潰瘍數目少、面積小且間歇期長者。方法是先用2%地卡因表面麻醉後,隔溼,擦乾潰瘍面,用一面積小於潰瘍面的小棉球蘸上10%硝酸銀液或50%三氮醋酸酊或碘酚液,放於潰瘍面上,至表面發白為度。這些藥物可使潰瘍面上蛋白質沉澱而形成薄膜保護潰瘍面,促進癒合。
7、區域性封閉:適用於重型複發性阿弗他潰瘍。以2.5%醋酸潑尼龍混懸液0.5~1ml加入1%普魯卡因液1ml注射於潰瘍下部組織內,每週1~2次,共用2~4次。有加速潰瘍癒合作用。
8、鐳射治療:用氦氖鐳射照射,可使黏膜再生過程活躍,炎症反應下降,促進癒合。
(二)全身治療
1、免疫抑制劑:若能經檢查確定為自身免疫性疾病,採用免疫抑制劑則有明顯療效。常用藥物為潑尼鬆(強的鬆)。為防止感染擴散,應加用抗生素。對嚴重貝赫切特綜合徵,給予氫化可的鬆或地塞米松和四環素,對有胃潰瘍、糖尿病、活動期肺結核的患者應禁用或慎用。
2、免疫調節劑和增強劑
(1)轉移因子,匹多莫德、左旋咪唑用於需增強細胞免疫作用者。
(2)維生素維生素類藥物可維持正常的代謝功能,促進病損癒合。在潰瘍發作時給予維生素C0.1~0.2g,一日3次,複合維生素B每次1片,一日3次。
(3)微量元素血清鋅含量降低者補鋅後病情有好轉,可用1%硫酸鋅糖漿或硫酸鋅片。
中醫藥治療:可分為區域性治療和全身治療:
區域性治療:可使用養陰生肌散,西瓜霜,冰硼散等。
全身治療:以辨證論治為治則,將複發性口腔潰瘍大致分為實火型和虛火型。實火型口瘡可選用清胃散、導赤散等,虛火性口瘡宜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治療。中藥成藥可選擇清熱解毒膠囊、口炎清沖劑等。
預防口腔潰瘍在很大程度上與個人身體素質有關,儘量避免誘發因素,可降低發生率。
1、注意口腔衛生,避免損傷口腔黏膜,避免辛辣性食物和區域性刺激。
2、保持心情舒暢,樂觀開朗。
3、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避免過度疲勞。
4、注意生活規律性和營養均衡性,養成一定排便習慣,防止便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