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是腸管的一部分及其系膜入到鄰近腸腔內的一種病症,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症,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我國的發病率較高,佔嬰兒腸梗阻的首位,80%發生於2歲以下的兒童。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血便及腹部腫塊。本病屬於中醫“嘔吐”及“腹痛”的範疇。那麼,腸套疊的原因有哪些呢?
腸套疊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1、原發性腸套疊
90%的腸套疊屬於原發性,套入腸段及周圍組織無顯著器質性病變。腸套疊可有一個起始點,隨著腸蠕動,其近端的腸管套入遠端的腸腔中。幾乎每個病人術中均可發現位於套入腸段頭部的腸壁淋巴結腫大。腸套疊一般好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炎後,50%以上與腺病毒和輪狀病毒感染有關,這也解釋了Peyer集合淋巴結腫大的原因,而腫大的Peyer集合淋巴結凸入腸腔可能正是激發腸套疊的誘因。
2、繼發性腸套疊
腸套疊起始點有明確病理異常的佔2%~12%,包括:美克爾憩室、闌尾、息肉、腫瘤、過敏性紫癜導致的黏膜下出血、非霍奇金淋巴瘤、異物、異位胰腺或胃黏液、腸重複畸形等,其中美克爾憩室最為常見。患兒發病年齡越大,存在繼發性腸套疊的可能越大。
囊性纖維化病人易發生腸套疊,且可能反覆發作,故需多次復位。其可能原因為腸道分泌液濃縮以及糞石形成,多見於9~12歲兒童。
如何區分腸脹氣與腸套疊?
腸脹氣遠不及腸套疊那麼嚴重,是因為腸道功能紊亂所致,有時伴腹痛。一般通過吃易消化的食物、熱敷按摩以及服用助消化藥就能有效緩解。但不可亂用抗生素(消炎藥),以免菌群失調進一步導致腸功能紊亂。腸套疊多見於4-6個月的嬰兒,以陣發性哭鬧、腹部摸到包塊、血便為顯著特點,有些人還可能出現嘔吐。所謂陣發性,基本是幾分鐘或十幾分鍾發作一次,非常頻繁;包塊多半在右下腹部,即迴腸與盲腸交界處;而血便往往在腸套疊發生後幾小時出現,性狀比較像果醬。由於腸套疊會引起腸黏膜出血及腸管血液迴圈障礙,套得越深,時間越長,危險越大。如果儘快就診,90%不需要做手術,用低壓空氣灌腸便可復位。但超過一定時間還未就醫,一般都需手術復位。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