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迴圈障礙是發生在微迴圈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態異常和功能紊亂。微迴圈障礙可導致組織血液灌流明顯減少,從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變,嚴重時可造成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微迴圈障礙常發生於創傷、炎症、水腫、休克、腫瘤、超欽反應、組織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等過程,以及與這些有關的疾病中。什麼原因會引起微迴圈障礙呢?
細菌、病毒、理化因素以及缺血缺氧、酸中毒等繼發變化均可對微血管壁發生作用,使其直接或間接受到損害。此時最早出現的反應百以是血管內皮細腦的腫脹和分離,嚴重時內皮細胞可死成“皰疹”樣突起,甚至發生內皮細胞脫落,從而造成微血管管腔的狹窄和微血流的各種障礙。上述病變使微血管壁的完整性及伸展性受到嚴重破壞,導致微血管的延長、彎曲、區域性擴張形成微血管瘤。這些病變又可進一步使血流變慢、淤滯加重,並在病變區域性形成病理性的微小血池。此處最易發生血小板、白細胞或紅細胞的聚集,並使微血流“淤泥”化,促成區域性或全身性播散性血管內凝血.此外,微血管壁內皮細胞的壞死脫落,內皮細胞下膠原的暴露,血漿與膠原接觸等,都能促進區域性或全身性播放性血管內凝血的發生。
此外,檄血管擴張、微血統淤滯也是促進或加劇微血管通透性子高的因素。微血管通透性升高以毛細血管靜脈瑞和微靜脈最為顯著。微血管通透性升高的結果必然是血液成分向微血管外大量地滲出,從而可導致有效迴圈血量減少和血液濃縮,進一步加重微迴圈障礙。
近年來,中國學者對暴發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中毒型痢疾等嚴重感染性疾病進行了仔細則日床積實驗室觀察後提出:微動脈痙攣引起的急性微迴圈障礙是此類疾病發病初期的主要病理變化,並且是引起一系列嚴重症狀的基礎。微迴圈障礙時的病理變化主要為微血管、微血流和微血管用圍等三方面的變化。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