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了,家長們的第一反應是“吃藥”。不過,心急的父母們很多時候單憑經驗給寶寶用藥,不小心就犯錯誤了!錯誤用藥不僅不能很好治好孩子的病,還會傷害孩子身體。日常兒童用藥的盲區,家長們踏足了嗎?
1、用藥太早
有的孩子剛剛流點清鼻涕或者咳嗽兩聲,家長就立即給孩子吃上藥或者去醫院,而這樣很可能孩子病情本來不重,但是由於保暖太過或者到醫院後的交叉感染導致孩子病情加重。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出現輕微的感冒症狀,並且不發燒、不腹瀉、飲食正常、精神頭足,家長不必急於吃藥或看醫生。如果只是單純的普通感冒,一般三五天就會痊癒,如果症狀持續三天以上並且有加重的趨勢,需要及時就醫。
2、濫用抗生素
有時候,我們會把抗生素當作一種“萬能藥”,一有感冒、咳嗽就用抗生素,一有發燒也會馬上服用抗生素。但兒科醫生明確指出,如果沒有細菌、支原體或衣原體感染的話,抗生素的使用是沒有必要的,而我們日常常見的呼吸道感染多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所以,不要濫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過多,不僅會傷腸胃,影響食慾,同時也會殺死腸道內益生菌,對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影響。
3、濫用維生素
維生素在寶寶的生長髮育中確實起著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認為多多益善。不少藥用維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應,尤其是脂溶性維生素,用量過大或過久可能造成體內蓄積而中毒。
4、一病多藥
一些媽媽在給寶寶用過一種藥物後,發現並沒有效果,於是就想著換一種藥試試看,殊不知,這樣多種藥物齊頭並進。藥物過雜,互相之間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應卻相加,不僅療效不好,而且會出現不良反應。
5、糖水服藥
許多媽媽在給寶寶喂藥的時候會發現,寶寶不願意喝帶有苦味的藥物,於是便用糖水給寶寶服藥。殊不知,糖中有較多的鈣、鐵等礦物元素,可與中藥中的蛋白質起化學反應,並在胃液中凝固變性,繼而混濁沉澱,致使療效大打折扣。有些藥物恰恰是利用苦味來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發揮療效的,若在藥中加糖,效果不佳。
6、症狀緩解就自行停藥
許多藥物需要吃足一定療程,但有的患者往往吃了一段時間後,自己感覺症狀緩解了便擅自停藥,或因為忘記服藥而導致不規律用藥,這都是不對的。如治療肺結核,必須按照一定的療程服夠時間,如果擅自停藥或不規律用藥,則會使體內的結核桿菌對多種抗結核藥發生耐藥性,大大增加了治療難度。
7、盲目相信中藥更安全
一般,西藥在藥品的說明書裡會註明,禁忌症和不良反應,可能會讓有些父母覺得,西藥太不安全了。於是選擇些中藥,因為中藥的說明書裡寫著:不良反應尚不明確。
但實際上,尚不明確,不代表著它沒有副作用,只是說它沒有相應的臨床試驗,沒有收集到臨床的資料,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還是選擇藥品說明書上詳細交代了相應的禁忌症和不良反應的藥品更安全。
8、亂備家庭小藥箱
家庭自備小藥箱是很有必要的,但備什麼藥就是一門學問了。家庭小藥箱應以家庭急救藥物和簡易器材為主,內服跟外用的藥物最好分開放置,避光、防潮、防熱儲存。另外,要保留好藥品說明書,並經常清理、檢查藥物,以防止藥品過期或變質而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