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碰見心情鬱悶或急躁易怒的炎性腸病的患者前來就診,細細的問來,你會發現他們發病前多有情緒波動,並且涓涓吐出心裡的“苦水”。所以我們常常叮囑患者“一定要情緒穩定,心態開朗”。這句話看似是“醫療套話”,但確實很重要。
壞情緒影響消化道運轉
包括食管、胃、小腸、大腸、肝膽胰在內的消化系統,是一臺極為精密、協調、高效的機器。無論是蠕動、壓力、血流、溫度、消化、吸收、分泌哪一個部位、哪一個環節出現異常都不好。食管只擔負通過的任務,悲傷、憤怒、焦慮等情緒可以使健康的食管管腔變狹窄甚至完全堵塞,飲食通過時間延長。腔內壓力變化也與情緒狀態有關。臨床上可見大悲後的人訴胸骨後發堵、下嚥不利等症狀與這些變化不無關係。
人在仇恨時胃酸分泌增加,血流量增加,黏膜顏色變紅(充血)。此時的胃黏膜極脆,即使是輕微、細小的損害都可以變成小潰瘍,有人認為這也為幽門螺桿菌“下手”創造了條件。而在抑鬱、無助、失望等情緒控制下,人的胃酸分泌會下降。
小腸會因人的情緒不佳而變得張力增加,鋇餐檢查發現排空時間延長。結腸似乎更為敏感。腸鏡檢查及計波裝置記錄表明,不論是健康人還是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有不良情緒時會出現無蠕動性高運動狀態。在悲傷、沮喪、失望時會出現波樣張力增加、蠕動也會增加而導致腹瀉。在懼怕與沮喪時,結腸黏膜的顏色會變蒼白、無收縮活動,在生氣、埋怨和有敵意時,黏膜色澤變紅、收縮活動增加。
腸道的不適也可引起壞情緒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擔負了人體大部分的排毒任務,同時還承擔抵禦疾病的重任。即使人處於休息狀態,腸道仍在運動,除參與消化吸收食物外,還參與許多重要器官功能的調節。
此外,腸道可以稱為人類的第二個“大腦”。腸道有一千億個神經細胞,主要負責人們下意識的活動,控制人類情感的五羥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種讓人情緒愉快的激素,95%是在腸道里面合成的。因此,情緒很大一部分會受腸道神經系統的影響。
壞情緒使腸道“早更”
腸道也有年齡,只要腸道年輕,人也就容易活得更久更健康。隨著生理年齡的增長,腸道內菌群會出現變化。以腸道內有益菌群的雙歧桿菌為例,大多數人青少年時期,雙歧桿菌就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雙歧桿菌比例從40%逐漸下降到10%左右,腸道開始老化;步入中老年期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數量又進一步減少。因此,雙歧桿菌的數量常被用來判斷腸道年齡,同時也反映一個人的體質狀況。要想保證腸道內有益菌的數量,讓腸道更年輕,可以吃一些能為腸道提供有益環境的食物,比如大豆中含有大豆低聚糖,有助於有益菌群的繁殖。
那麼,腸道有了有益菌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事實上,如果我們不注意保養,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節、吸菸酗酒等,都會使腸道微生態環境失衡,進而導致腸道提前老化。尤其是濫用抗生素等藥物,會對腸道有益菌群造成極大破壞,導致腸道早衰,大腸桿菌及腐敗性細菌等有害菌群缺少有益菌群的制約,便會乘機大肆繁殖,對心、腦、肝、腎、消化道、面板等重要臟器造成重大傷害,引發多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保護腸道還要預防“飯醉”、“飯怒”。“飯醉”就是指吃過飯後有想睡覺的衝動。這是由於剛剛吃過飯,全身血液集中供向消化系統,腦血流量減少,從而導致大腦活動興奮性降低,因此就想睡覺。這個時候如果吃了便睡,會影響腸道消化。於是有的人就想起了一句著名的養生名言:“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這飯後散步的時間、方式頗有講究,一般飯後20分鐘左右散步最好,邊走路邊摩腹,對腸道消化很有好處。“飯怒”是指吃飯的時候帶著壞情緒。食後發怒則食積,怒後即食則不化。西醫認為,發怒會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作用於心臟和血管上,使消化功能減弱,食慾變差。所以,吃飯的時候無論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都不要動怒,以免影響消化,傷及腸道。
排便幫助我們的腸道抖抖腰
說到保護腸道,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排便。排便的確會反映並影響腸道的健康,也可以幫助我們的腸道“抖抖腰”,要想排便順利,就要多注意以下幾點:
1、如排便感覺明顯時要立即如廁,專心致志,不要邊上廁所邊看報紙或玩手機,以免分散精力影響排便。
2、不要久蹲廁所,如果蹲廁時間超過5分鐘仍無便意,就應結束。
3、排便不可用力過勐,以免對肛門造成損傷,應慢慢增加力量,順勢用力。如果便祕、排便困難,用力不僅不利於排便,反而可能增加心腦血管壓力,許多心臟病患者在廁所突然發作,就是因為用力不當,大便沒排下來,血管先爆了。排便不暢的時候,適當提肛更有效。
4、大便結束應先抬起臀部,再慢慢直腰站立,以防眩暈或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