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男科 副主任醫師 劉方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具升降氣機之功,是心、肺、肝、腎生理活動的基礎,脾病可波及其它各髒,因此脾氣虛則五臟之氣皆虛;反之,五臟氣虛亦可致脾氣虛。在脾氣虛的前提下,心氣隨之而虛則心陽不振,繼之氣陰兩虛則內生陰火;致肺氣虛則出現脾肺兩虛之候;致肝氣不足則氣機不疏而見肝鬱之證;致腎氣虛則先後天失調而病。

  1、脾為五臟生理病理之樞

  脾位居中焦,主運化,升清和統血,有經絡與胃腑相連,互為表裡,生理上二者關係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並稱。脾胃為水穀之海,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篇》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血證論》亦云:“食氣入胃,脾經化水,下輸於腎”。由此可知,滋養濡潤五臟的氣血津液皆有賴於脾胃的化生與輸布,五臟在生理上密切聯絡且以脾為中心。《醫宗必讀》明言:“蓋脾土主執行,肺金主氣化,腎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氣,悉屬於肺,轉輸二髒,以制水生金者,皆屬於脾。”充分說明了脾在五臟生理中的樞紐作用。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氣機的功能,能升肝腎之陰精、脾胃之清陽,上濟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濁氣,下歸六腑以排出體外。脾胃通過其升降作用保證五臟生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使機體處於“陰平陽祕”的狀態。因脾為五臟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腎四髒生理活動的基礎,其病必波及其餘四髒,脾胃之氣病則四髒皆受氣而病,正如《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所言:“蓋脾統四髒,脾有病必波及之,四髒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胃氣充,四髒皆賴煦育;脾氣絕,四髒不能自生,凡治四髒者,安可不養脾哉。”脾病則各髒受累而病,脾氣虛則五臟俱無氣所充而虛,因此,通過對脾的治養可以使其餘四髒得安。

  2、脾氣虛致五臟氣虛

  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臟病變均可導致脾氣虛衰,並繼而導致心、肺、腎氣虛。

  (1)致心氣不足心主血脈,主神志,“得氣則生”;脾統血,主運化與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在五行中,心與脾為母子關係。脾胃化源充足,則脾氣充實,元氣充沛,營行脈中,能滋養資助心血,心血充則心有所主,神有所安,母子安和而不病。因“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甚”,故脾氣虛弱可致脾陽不足,脾陽虛則不能溫化水谷,輸布精微,氣血不生,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為氣母,心氣亦隨之不足。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食少、體倦等心脾兩虛的表現;心陽虛衰日久,陽損及陰,心陰不足而虛熱內生,陰火為害,《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熱中論》明確指出:“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脾胃氣虛,則下流土位,陰火得以生乘其土位。”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脾氣虛而致心脾兩虛者,治當以健脾氣以養心血為法;“陰火”之治,東垣著眼於脾胃,因心為其標,脾為其本,補脾胃以生精氣,脾氣充則心得養,陰火即不能為害。從東垣治“陰火”思想可以看出:陰火的產生仍是脾氣虛致心陰不足,脾為其立意之本,治療自應本於脾。

  (2)致肺氣虛衰脾肺同屬太陰,主行於人身胸腹,兩經密切相連,經氣相通,氣血相貫。脾肺關係緊密,功能上相互為用,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谷,二者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在宗氣的生成過程中相互協調,缺一不可。氣依靠肺從外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靈樞·口問》馬蒔注:“人之谷氣入胃,胃得谷氣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氣,以上注於脾,而行之五臟六腑。”脾肺在氣的生成過程中相因互助,故古人言:“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脾胃氣虛,納運無權,肺氣無源隨之而衰少;脾病日久損傷肺氣,必盜母氣以自助,子盜母氣而致脾氣不足,久之致脾氣虛而見納食不化,腹脹便溏,咳嗽喘促,少氣無力等症狀。按“虛則補其母”的治則,運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以益肺氣,待脾氣充實,健運復職,土旺則金自生,肺虛之候自去。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治咳嗽所述“清養胃陰,使土旺生金,所謂虛則補其母也”;《類證治裁》治肺虛咳嗽重於補脾,處方以六君子湯加山藥、五味子之屬就是這個道理。

  (3)致肝氣不足脾與肝在五行中屬相剋關係,在氣機的升降中起協調作用,肝貯藏精微,主疏洩,高士宗注《經脈別論篇》曰:“食氣入胃,助東方木氣上達,而散精於肝,肝則淫氣於筋。”脾胃之氣充,則其健運得行,升降有節。脾胃因飲食不節,勞逸失度,七情所傷而失其健運,即表現為脾氣虛衰。脾氣既虛,氣血津液生成受阻,不能滋養資助肝氣肝血,肝無所藏,肝血虛致肝氣虛,肝氣不足則肝之升發不及,疏洩失常,復又影響脾胃,形成惡性迴圈。肝為剛髒,體陰而用陽,儘管因脾氣虛而致肝氣不足,但在其病變上表現的卻是肝鬱之徵,如胸脅脹滿疼痛,時太息等,治療上當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及“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再用之”之訓,首健脾氣以滋氣血生化之源,使肝有所藏,則剛柔相濟,肝氣升發條暢而達到治療目的。

  (4)致腎氣衰微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與化生精微須藉助於腎陽的溫煦,腎中精氣亦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李中梓:“先天之本在腎,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先後天相互資生,“氣者,陰氣也,本屬下焦而由中焦之氣降以生之”(馬蒔《靈樞·營衛生會》)。脾胃通過經絡將化生之精微轉化為臟腑之精,又不斷補充後天之精而注於腎。在病理上,先後天亦相互影響,腎主水司開闔,化氣行水,由於脾氣弱則脾陽不足而無力化生氣血精微,脾虛失運,不能輸精於腎,腎精不充而致腎氣不足,腎氣虛則腎陽衰微,臨證表現為面色硓白,腰膝穠軟,全身浮腫而下肢尤甚等症狀,治療當依李中梓“補土生火”法,脾腎並治使“土強則出納自入”,通過補脾氣以生氣血,以後天補先天,先天腎氣育則其化氣行水之功復,諸症因之自去,張景嶽亦指出:“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待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充斥機體表裡上下。分佈於五臟則稱為五臟氣,五臟氣虛互為因果,之所以認為脾氣是五臟氣的樞紐,是因為脾為後天之本,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形象生動地闡述了後天之本的重要性:“蓋嬰兒既生,一日不再食則飢,七日不食,則胃腸涸絕爾,經雲安谷則昌,絕谷則亡。”脾含五臟之氣,脾氣虛則諸髒之氣無源亦應之而虛,故在治療五臟氣虛病變時當緊抓脾氣虛這一中心環節,則治五臟氣虛有規可循。當然,在治療過程中應辯證地對待脾之樞紐作用。

  脾腎陽虛的症狀表現包括三個方面:

  1、陽虛寒盛,氣機凝滯,而見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膝痠軟,腹中冷痛。

  2、水谷失運而見腹部脹,久瀉久痢,甚或五更洩瀉,下利清谷。

  3、水溼氾濫,而見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餘瀝不盡,或夜尿頻仍。舌質淡胖而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細弱,也為陽氣虧虛之象。

  如何治療脾腎陽虛呢?推薦幾種中醫學上的方法:

  1、蘇葉防風煎湯送服人蔘鹿茸丸人蔘鹿茸丸是培補脾腎、溫陽益氣、填精益髓的成藥。方中人蔘、黃芪、鹿茸、巴戟天溫補脾腎為君藥;冬蟲夏草、補骨脂、五味子、菟絲子、龍眼肉、當歸、杜仲、茯苓溫腎納氣,健脾養血為臣;另有牛膝引諸藥偏走下焦,並能強健筋骨,香附行氣解鬱,黃柏苦寒堅陰,抑制諸藥過於溫燥,共為佐使藥。本方適應證為:神疲睏倦,形寒肢冷,腰膝痠軟,陽萎遺精,子宮寒冷,舌淡苔白,脈象虛弱等。用蘇葉、防風煎湯送服,可使風寒得解,脾腎得補,虛寒得溫,起到表裡雙解的作用。

  2、蘇葉防風煎湯送服建參片建參片具有溫腎暖脾,益氣活血的功效。方中附子溫腎,乾薑暖脾,黨蔘、炙甘草補氣,川芎、桂枝溫通血脈。原方治療因脾腎陽虛,氣虛血瘀所致的心律失常。凡有此疾而感受風寒者,用蘇葉、防風煎湯送服,既可緩解心律失常宿疾,又可外解風寒卒疾,可謂一舉兩得。

  3、荊芥防風煎湯送服桂附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是溫補脾腎之陽、散寒止痛的名方。方中附子、肉桂溫腎陽,炮乾薑、炒白朮溫脾陽,黨蔘、炙甘草補益中氣,中陽得溫,斡旋四旁。凡脾腎陽虛見腹痛洩瀉、四肢厥冷、畏寒臥者,為首選之品。此類病人易患感冒,誤用辛涼解表藥必引邪入內。選用辛溫解表之荊芥、防風,煎湯徐徐服下,並服適量桂附理中丸,使通體皆溫,風寒外解,脾腎之陽亦得到一定溫補。

  脾腎陽虛者的飲食如下:

  1、宜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萊、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陽虛便祕者更宜食既溫補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蔘、海蝦等。

  陽虛洩瀉者更宜食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如糯米、鏈魚、河蝦、乾薑、花椒等;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烏梅、蓮子、芡實等。

  2、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蕎麥、莜麥、豆腐、豬肉、鴨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萊、菠菜、龍眼、香蕉、蜂蜜等。

  陽虛便祕者還需忌食收澀止瀉、可加重便祕的食物,如蓮子、石榴、芡實、烏梅、糯米、河蝦等。

  陽虛洩瀉還需忌食具有潤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銀耳、海蔘、海蝦、牛奶、兔肉、龍眼、桃子、蘿蔔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