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患者應監測血糖還是尿糖?
糖尿病雖然顧名思義是尿中含糖,但實際上是血糖升高而導致的尿糖陽性。所以要了解血糖的水平當然是測血糖更加準確。過去,由於在家中測血糖不方便,患者一般都是用尿糖試紙測尿糖來大致估計血糖的水平。但尿糖要升高到一定程度(即超過腎糖閾約8.8 mmol/L)才能測出,且尿糖反應的是幾小時以內血糖的混合水平,精確度也比較差,尤其是發生低血糖時,就沒有意義了。
2、應怎樣具體檢測血糖?
①如果病情較重、血糖波動較大,為了全面掌握病情,往往需要一週選擇兩到三天,測全天的“血糖譜”,包括空腹(或三餐前)、三餐後、睡前及凌晨3點的血糖。另外,運動前、懷疑低血糖、低血糖治療後直到血糖正常、生活習慣發生變化(如出差、參加宴會等)或者身體出現狀況時(失眠、感冒、心絞痛、懷孕等,)也要增加自測頻率。
②如果血糖控制良好或穩定,可每週選擇一天,檢測一下空腹及餐後血糖就可以了。具有良好並穩定血糖控制者監測的次數可更少。
③血糖控制差或血糖不穩定的患者以及患其他急性病者應每天監測,直到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3、你測糖化血紅蛋白了嗎?
糖化血紅蛋白可反映最近三個月來的平均血糖水平,且不受某些偶然因素(如飲食、睡眠、感冒發燒等)的影響,監測該指標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調整降糖藥物。
對於糖化血紅的監測,2017年糖尿病指南是這麼說的:
(1)對於治療達標(和血糖控制穩定)的患者,每年應該檢測糖化血紅蛋白至少兩次。
(2)對更改治療方案或血糖控制未達標的患者,每3月檢測糖化血紅蛋白一次。
(3)應用即時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有助於更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所以,監測血糖的同時,要根據情況測定糖化血紅蛋白。
4、監測血糖時,有些錯誤行為,應當避免:
錯誤①:檢查前暫停降糖藥
無論是化驗空腹血糖還是餐後血糖,都不宜停藥。日常的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均按日常應用。
因為化驗的目的,是為了知道藥物治療情況下的血糖控制情況。擅自停藥非但不能準確反映真實病情,反而會造成血糖波動而導致病情加重。
錯誤②:檢查前一天故意少吃
有些患者為了得到一個滿意的血糖檢查結果,有意識地在檢查前節食,這樣測得血糖結果不能代表平常狀態下的真實血糖水平,可能會影響治療,甚至導致病情加重。
錯誤③:在家打完胰島素之後再到醫院抽血化驗
一些患者先在家打完胰島素,然後再來醫院抽血,這樣做其實很危險。因為來醫院途中以及在醫院排隊等候抽血這段時間,往往人多而無法控制時間長短,如果不能在半小時內完成抽血,勢必要推遲進餐的時間,這樣很容易因進餐延遲而發生低血糖。所以,應用胰島素的患者要隨身攜帶胰島素筆,在醫院抽完血之後,立即注射胰島素,然後及時進餐。
錯誤④:測“空腹血糖”抽血時間太晚
空腹血糖可以反映患者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水平以及頭天晚上的進食及用藥量是否合適。嚴格地講,只有過夜禁食 8~12 個小時後並於次日早晨8點之前釆血所測得的血糖才算是「空腹血糖」。超過12小時的「超空腹」狀態以及午餐前、晚餐前的血糖都不能稱之為「空腹血糖」,其結果可能因空腹時間太久而偏低,當然也可能偏高(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即「蘇木吉反應」)。
錯誤⑤:以為“餐後2小時血糖”=“吃完飯以後2小時的血糖”
餐後2小時血糖能夠反映患者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增加糖負荷後機體追加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以及當餐進食及用藥量是否合適。“餐後2小時血糖”指從吃第一口飯算起,到2小時採血所測的血糖值,但不少患者認為是從進餐結束後才開始計時。
正常情況下,餐後0.5~1小時血糖升至最高,餐後2小時血糖應基本回落至餐前空腹水平。
錯誤⑥:血糖監測只查空腹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對餐後血糖重視不夠。糖尿病在發病之初往往是先是餐後血糖升高,而後才出現空腹血糖升高,檢測餐後血糖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與空腹血糖相比,餐後血糖升高與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的關係更為密切,危害更加嚴重,嚴格控制餐後高血糖,有助於防治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
錯誤⑦:空腹血糖偏高忘記加測凌晨血糖
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既可能是由於頭天晚上降糖藥(或胰島素)用量不足所致;也可能是由於降糖藥用量過大,夜間低血糖後反跳性高血糖所致。
這兩種情況的臨床處理截然不同,前一種情況需要增加降糖藥用量,後一種情況需要減少降糖藥用量。因此,對於空腹血糖高的患者,一定要加測夜間凌晨血糖,以便區分究竟是那種原因引起的空腹高血糖,而不可貿然增加藥量。
糖尿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夠重視,血糖監測不能一勞永逸,也不能怕花錢、圖省事,只要我們科學的監測,科學的治療,我們都會好好的。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