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海綿狀血管瘤
肝海綿狀血管瘤是臨床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多見於女性,其病因可能與胚胎期血管發於畸形有關,另有雌激素可使腫瘤迅速增長的報道。成人肝海綿狀血管瘤很少發生自發破裂,文獻報道,其破裂出血常見於醫源性介入操作。
[診斷]
(一) 症狀、體徵:多數肝海綿狀血管瘤不引起臨床症狀,僅少數因瘤體巨大,壓迫臨近臟器引起相應的腹痛、腹脹、納差等不適。查體可於上腹部捫及與肝臟相連的包塊,多數質地較軟,有彈性及回縮感。多數患者實驗室檢查無異常。
(二) B超檢查:可見密度均勻,邊界清晰的強回聲實性包塊,較大的血管瘤中可見散在液性暗區為擴張的血竇。
(三) CT及MRI檢查:增強CT檢查下肝海綿狀血管瘤有特徵性的增強模式,具有診斷意義。平掃為低密度病灶,注射增強劑後表現為增強由周邊向中心的緩慢的延伸填充。MRI平掃T2加權像邊界清晰、訊號均勻的高訊號區,即對肝血管瘤有診斷意義,
(四) 肝動脈造影:典型表現為“顯影早,消失慢”,可與肝癌“快進快出”相鑑別。
(五) 核素肝血池顯像:放射性“過度充盈”為其特徵性表現,易於與肝癌的放射性減低相鑑別。
[治療]
診斷明確的肝血管瘤大多無需治療,當診斷不明或腫瘤大於5cm且有明顯症狀或進行性增大者需要治療干預。
(一) 外科手術:手術切除是治療肝海綿狀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由於多數患者不伴肝炎肝硬化,且腫瘤切除不必保證必要的切緣,所以即便是大範圍肝切除(如三葉切除)手術具有較好的安全性。肝血管瘤捆紮術是另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肝動脈結紮術結合術後放射治療,可減輕病人症狀。
(二) 放射治療:以減輕病人不適症狀為目的的姑息治療。適用於不能耐受手術或病灶瀰漫多發的患者及術後的輔助治療。
(三) 其他治療:介入(TAE)治療對於較大的血管瘤遠期治療效果較差,且TAE應用刺激性強烈的栓塞劑容易引起膽瘻、感染等嚴重併發症。射頻、微波、冷凍治療難以較大血管瘤中達到並維持治療所需溫度。故單獨應用上述治療方法療效差。
肝腺瘤
肝腺瘤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多見於女性,口服避孕藥與其發生、發展有關。分肝細胞腺瘤、膽管細胞腺瘤和混合腺瘤3類。多數無臨床症狀,腫瘤增大時可產生壓迫症狀,少數可出現瘤內出血(30%)或破裂出血(70%)引起腹痛。
[診斷]
本病容易與肝癌相混淆,通過區別病人一般情況,肝功能,甲胎蛋白及影像學檢查可與肝癌相鑑別。多數病人有口服避孕藥史。
[治療]
手術切除為其主要治療。連同包膜作完整切除,預後好。肝動脈結紮術或TAE作為姑息治療可抑制腫瘤生長、防止破裂出血。腫瘤破裂出血出現急腹症需急診手術。腫瘤發生與口服避孕藥有關者,停藥後腫瘤可自行縮小。
局灶性結節狀增生
局灶性結節狀增生(FNH)是一種肝臟的良性病變,屬錯構瘤樣變性。多見於女性,病因不明。一般無任何臨床症狀,病變通常小於2cm。常與肝硬變再生結節、肝細胞腺瘤、肝細胞癌不易鑑別,部分須手術切除方最終確診。有不適症狀或診斷不能明確的FNH可行手術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