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是外科四大常見病之一,多見於長期從事站立工作及重體力勞動者。青年時期即可發病,但一般以中壯年為最多見。在歐美國家其患病率高達20%~40%,而熱帶非洲僅為0.1%。張培華等調查發現,我國15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為8.6%,45歲以上則為16.4%。因此,外科學者們認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社會的工業化以及人口的老齡化,該病的發病率可能會呈上升趨勢。
下肢靜脈曲張傳統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效果肯定。但由於手術切口過多、過長,創傷較大,術後恢復慢,給病人帶來不盡人意。近年來,隨著外科學者對下肢靜脈曲張病因、病理的研究,尤其是大隱靜脈病理生理的研究,湧現出許多新的治療方法。如硬化劑注射、環形縫扎、電凝術、鐳射治療、射頻消融、透光旋切等,在病變發展的不同階段,選擇相應的微創術式。由此下肢靜脈曲張的外科治療由傳統的一家獨放,發展為現代的百家齊放,重視微創、美容已成為外科醫生選擇術式的新趨勢。本文重點圍繞下肢靜脈曲張外科治療的術式綜述如下。
1、傳統手術
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加剝脫術是治療大隱靜脈曲張的經典手術,一直延續至今。該術式包括在大隱靜脈匯入股靜脈處結紮大隱靜脈主幹,分別結紮五大分支,下段曲張的大隱靜脈行剝脫術。近幾年,有人採用保留三大分支或五大分支的高位結紮+剝脫術治療大隱靜脈曲張,取得較好的遠期效果。吳開柱報道65例94條肢體採用保留三大分支的高位結紮剝脫術,術後均無復發。劉維藩認為,對臨床症狀及體徵只侷限於小腿或大腿中下段,五大分支靜脈並無曲張者均可行保留五大分支的次高位結紮術。
長期的臨床實踐證實,大隱靜脈曲張高位結紮加剝脫術手術治療效果肯定,適用於各級醫院。但存在切口多和長、創傷大、出血多、住院時間長、對患肢的形態影響嚴重、有高達23%~60%的隱神經永久或暫時性損傷及淋巴管損傷性水腫等缺陷。國外報道,高位結紮+剝脫的短期有效率為94%,但遠期效果差,複發率高。最近研究顯示,行大隱靜脈剝脫術從腹股溝至腳踝水平,隱神經受損為58%,病人有隱神經受損自覺症狀為40%,僅有6.7%的病人會因為隱神經受損而影響生活質量。
2、硬化劑注射
硬化療法是1853年Cassaigness首先提出的。此法是向曲張靜脈內注射硬化劑,如5%魚肝油酸鈉、酚甘油等,使血管內皮細胞發生無菌性炎變。細胞因酶代謝紊亂,營養障礙而皺縮,最終被纖維結締組織替代,靜脈纖維性閉塞,達到曲張靜脈萎縮的目的。硬化療法的優點是操作簡單、病人痛苦小、不需住院、費用低,尤其適用於侷限性靜脈曲張的治療,能滿足不願手術和考慮肢體“美容”病人的心理需要。缺點是不能高位阻斷主幹靜脈和交通靜脈的逆流,有較高的複發率,可發生深靜脈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等嚴重併發症。
早在半個世紀前,有學者提出把注射療法和高位結紮療法相結合,二者並用、取長補短,現已被眾多學者認可。目前,國內許多學者在實施曲張靜脈硬化劑注射時,輔以加壓包紮,使靜脈內膜直接接觸和閉塞,獲得了較好的結果。筆者認為,硬化療法的治療作用是一種暫時性的方法,僅治標而不治本,區域性血管炎性反應引起面板病變,會給病人帶來終生的遺憾。
3、環形縫扎法
縫扎法是採用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曲張靜脈(包括曲張成團的大隱靜脈分支)隔皮縫扎的一種方法。具體做法是:從靜脈一側面板進針,繞過靜脈深面,從對側出針,進行常規結紮;根據靜脈曲張程度及密度每間隔1-2cm重複結紮,術後不做彈力繃帶包紮,第21天拆除縫扎線。呂鵬飛等報道經皮淺靜脈環形縫扎術治療下肢靜脈曲張83例療效滿意。蔡強等通過對220例下肢淺靜脈曲張病人應用經皮淺靜脈間斷環形縫扎術治療,取得了很好效果,隨訪無復發。
主張縫扎法的學者認為:曲張的大隱靜脈是由於承受淤積血液壓力所累,在解決了血液迴流障礙之後,不必挖掉這些受累的血管,擴張的血管留在體內也無妨;大隱靜脈曲張術後復發多是由於患肢深靜脈瓣膜或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形成後遺症等原因所致,並非由於這些淺靜脈的存在所造成;高位結紮+縫扎術符合微創治療的原則,減少創傷,術後恢復快,但復發、再通讓外科醫生難以評價其遠期療效。
4、點式抽剝
首先常規行大隱靜脈高位結紮並剝脫主幹,在曲張的分支靜脈處做多個點式切口(約5mm),再切除病變的靜脈或用蚊式鉗進行抽剝。點式抽剝術切口不縫合,能早期下床活動,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區域性複發率低。
近幾年,國內許多學者報道該法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效果理想。國外Bergan研究表明,點式剝脫術不但可糾正淺靜脈系統病變,而且還有利於改善深靜脈系統功能。
5、電凝法
電凝法是利用電凝使曲張靜脈的內膜受到破壞,輔助區域性壓迫使管腔閉死,進而形成血栓栓塞及纖維化使管腔閉塞,達到消除靜脈曲張的目的。電凝法雖未剝脫大隱靜脈主幹,但其閉塞後與剝脫的效果相同,同時減少其分支與交通支的損傷,避免了剝脫術中常出現的皮下血腫和淤血。馮立新等報道30例患者採用電凝法治療,隨訪平均10個月以上,原症狀消失,潰瘍癒合無復發。張德守等隨訪72例電凝法治療的患者2個月至4年,僅有5例小腿淺靜脈曲張區域性復發。
電凝法在國內開展較多,目前多數學者在處理大隱靜脈主幹時採取連續電凝法(電凝輸出功率40~50W,緩慢勻速退電凝器、約1cm/s);亦有學者主張採用間斷電凝法(隔1cm電凝1次,持續時間約1s)處理大隱靜脈主幹,認為該方法能將損傷隱神經和灼傷靜脈周圍組織的程度降的更低。
6、射頻消融
腔內射頻消融技術在1996年由VNUS醫學中心實驗室開展。原理是由射頻探頭釋放熱量,使靜脈塌閉,結構崩解炭化。射頻探頭釋放的熱量主要侷限在靜脈管腔內,透過管壁釋放到周圍組織的熱量非常少,不會對周圍組織產生熱損傷。
Weiss等對120例140條下肢靜脈曲張實施射頻消融治療,結果98%(137/140)的靜脈在術後1周時關閉,術後6個月時僅有3例患者大隱靜脈再通。Merchant等報道射頻治療後5年大隱靜脈閉合率達90%。目前普遍認為:射頻消融術術中疼痛、淤瘢、血腫情況,以及術後早期臨床指標和生活質量均明顯優於高位結紮剝脫術。
國外Salles等研究發現,在射頻消融時未高位結紮大隱靜脈會增高術後大隱靜脈的再通率,從而引起復發率升高,因此在射頻消融時要高位結紮大隱靜脈。國內多處醫療中心報告隨訪平均4.7個月,靜脈再通率是10%,其中,單純用射頻消融術的靜脈再通率是13%,而聯合用大隱靜脈高位結紮術者為5%。
7、鐳射療法
鐳射療法由西班牙靜脈學家Carlos在1998年開展。原理是:鐳射在血管內產生熱效應,血液沸騰產生的蒸汽泡引起靜脈壁熱損傷,熱損傷引起血凝狀態升高使靜脈內廣泛血栓形成,損傷的靜脈壁纖維化修復、收縮閉合,而最終閉鎖靜脈達到治療目的。目前,國外學者在開展時多將鐳射發射功率設為12W,脈衝時間為1s、間隔1s,激光纖維後退速度約2-6mm/s。國內則有學者主張採用大功率(15~22W)連續發射模式,後退速度0.5~1.0cm/s。
鐳射治療下肢淺靜脈曲張效果良好,國外報道鐳射治療後1周97%的曲張靜脈閉合,術後6個月99%的靜脈關閉;治療後3年再通率為5%~7%。國內梅家才等對450例(606條肢體)下肢靜脈曲張採用靜脈腔內鐳射治療,平均隨訪16個月,效果非常滿意,複發率僅為0.8%;鐳射治療減少了傳統剝脫術的併發症,具有創傷小、疼痛輕、治療後無疤痕,手術時間短,術後可保持正常活動等優點。其不良反應少見,有區域性面板麻木、皮下淤斑、皮下硬結,以及血栓性靜脈炎等。
8、Trivex透光旋切術
Trivex手術首先在歐美開展,目前已成為治療下肢靜脈曲張的定型手術。Trivex手術有其獨特的優勢:
①冷光源導引下直視操作,刨刀頭直接刨吸病變靜脈,不殘留,治療徹底。
②由正常組織潛行插入,避開溼疹、皮炎、色素、潰瘍等病變組織上方的直接操作,避免切口延遲癒合。
③淺靜脈血栓周圍組織因無菌性炎症而水腫、粘連,微小切口難以完整切除病變血管和血栓,往往造成殘留。Trivex則可以將刨刀頭直接插入血栓組織中,徹底旋吸出病變組織,達到治療目的。
由於大隱靜脈需全程剝脫可能傷及伴行的隱神經,曲張靜脈在可視條件操作下切除,仍不免傷及伴行隱神經分支,故有一部分患者出現小腿肢體感覺異常、麻木,一般不需特殊處理,症狀大多在3~6個月內消失。其他有皮下淤血、皮下硬結等,但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其他併發症。
Aremu等前瞻性研究比較透光靜脈旋除術與傳統剝脫術,結果發現透光旋切術切口小、手術時間短,而在術後疼痛和出血量沒有顯著的區別。中日友好醫院採用該方法已治療患者近2000例,效果滿意。術後皮下淤血的發生率約在30%,一般在術後3周-10周完全吸收。
綜上所述,鐳射、射頻、電凝(主幹)及內翻剝脫適用於以大隱靜脈主幹返流為主的靜脈曲張患者,但如果靜脈直徑太大則鐳射、射頻、電凝的作用效果差,而且有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透光直視旋切術適用於曲張靜脈團的治療,尤其適合嚴重而廣泛的曲張靜脈團治療。對於小範圍或侷限性靜脈曲張團的處理,則可採用直接手術切除、經皮環形縫扎、電凝(分支)或硬化劑注射等治療。術者應針對具體曲張靜脈的病變,選擇最適宜的手術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