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辛學知

  95%的腸癌由息肉演變而來

  一般認為,95%的大腸癌是一步步從大腸息肉(腺瘤性)演變而來的,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但個體差異不同。雖然腺瘤的癌變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過度緊張。

  因為其一般沒有臨床症狀,臨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腸息肉患者出現便血、黏液便、腹痛等異常,而這些症狀也常常缺乏特異性,因此要確診腸息肉還得依賴結腸鏡檢查。

  大腸息肉其實就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的一個肉疙瘩。大腸是息肉的好發部位,由於很少引起症狀,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發現,多數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內鏡、X線、B超等檢查技術的進步,消化道息肉的發現率大大提高了。

  家住鄭州市的李女士,38歲,公司白領。六年前出現便血,開始很緊張,擔心患了直腸癌。到醫院做了結腸鏡檢查後發現是乙狀結腸息肉,有兩枚。

  後經切除活檢為良性的腺瘤樣息肉。當時醫生叮囑要定期複查結腸鏡。張女士術後再未出現便血癥狀,於是也將醫生的囑咐忘在了腦後。沒想到六年後再次出現便血癥狀,到醫院檢查,結果息肉復發且已經癌變,萬幸還是早癌。

  從李女士的病例反映出現在很多患者還是抱有僥倖心理或是迴避心理:不夠重視、恐懼或拒絕接受結腸鏡檢查、做了息肉切除不重視複查,以致能預防的結腸癌沒有得到預防。

  大腸息肉的症狀

  1、典型症狀: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祕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2、其他症狀: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症狀。

  3、診斷

  ① 便血或黏液膿血便史。

  ② 肛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③ 鋇灌腸見多少不一充盈缺損。

  ④ 病理檢查可確診。

  及時切除息肉,阻斷癌變之路

  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幾乎不惡變;腺瘤性息肉惡變的機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

  腺瘤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種,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與遺傳、慢性炎症刺激、生活習慣、慢性便祕等因素有關。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機率較高。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可能。一般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內鏡下息肉切除創傷小,住院時間短,切斷息肉癌變之路。

  總之,目前的觀點是,一旦發現息肉,建議立即切除,並作病理分析;此後按照醫囑定期複查。

  息肉會復發,切除後也要複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環境沒改變,也有復發的可能,李女士就是一個例子,所以即使切除後,也要定期複查,這個很重要。

  同時,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應該複查。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最好的預防就是定期做個腸鏡

  結腸息肉是一個內鏡下的診斷,息肉的性質有很多種,包括炎性、增生性、錯構瘤、腺瘤、癌等等,需要進一步的病理檢查才能明確。

  現在的觀點是,95%以上的大腸癌是大腸息肉中的腺瘤癌變而來的,因此,大腸腺瘤是應該儘早治療的。但並不是所有的腺瘤都會癌變,因此無需盲目緊張。

  內鏡下治療息肉最常用的就是電切,絕大部分大型醫院都能夠常規開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據息肉部位、大小、形態、病理型別等等,操作難度不一樣,風險也是不一樣的。息肉切除後應該送病理檢查,進一步明確息肉性質和是否完全切除。

  目前有效的辦法就是定期複查腸鏡,一旦發現息肉,及時切除。具體複查時間,各人情況不一樣,需要醫生根據每個人的情況綜合判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