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痙攣症狀表現為面部不自主抽搐,發病初期多以“眼皮跳”為表現,然後涉及同側嘴角以及整個面部。通常發病為一側面部,發病人群多是中老年人,年齡多在40歲以後。患者的面部抽搐可因勞累、情緒波動而加重,病程可遷延,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影響。
臨床上對於面肌痙攣的治療,常規方法是服藥,那麼面肌痙攣吃什麼藥能停止抽搐或緩解抽搐,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治療面肌痙攣的常見藥物。
卡馬西平:臨床治療為首選藥物,開始一次0.1g,一日2次;第二日後每隔一日增加0.1~0.2g,直到疼痛緩解,維持量每日0.4~0.8g,分次服用;最高量每日不超過1.2g。疼痛緩解後再減小劑量維持,維持時間應在6個月以上。
奧卡西平:開始劑量為300mg/d,以後可逐漸增量至900~3000mg/d以達到滿意的療效。
苯妥英鈉:對面肌痙攣有一定療效,但療效不如卡馬西平可靠,故不作為首選。苯妥英鈉片藥物副作用較大,建議開始劑量每日100毫克,每日2次,可於2~3周內增至300~400毫克。如果疼痛無緩解應停藥,如果得以緩解則逐漸減量維持在6個月以上。
甲鈷胺:1500μg,口服,通常成人一次1片,一日3次,通常配合以上三種藥物使用。
綜上所述均為當前臨床治療面肌痙攣的常見藥物。根據面肌痙攣的病因所得,多數患者為面神經受顱內迂曲血管壓迫所致面部抽搐。因此藥物可緩解抽搐,但不能根治面肌痙攣。
另外,面肌痙攣服藥過程中,患者需注意飲食護理、生活規律等,不能熬夜,避免食用高熱、過冷、辛辣刺激性、堅硬的食物。天涼,注意身體保暖,尤其是面部。
若服藥不能緩解抽搐,抽搐發作依然頻繁,就需考慮外科手術治療,對於血管壓迫因素造成的面部抽搐,採用微血管減壓術可達到治癒的目的。
微血管減壓術是應用顯微外科技術,移開責任血管與神經,在兩者植入減壓材料,從而達到面部抽搐消失。這種手術不損傷神經,能夠保留面部神經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目前已成為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等腦神經疾病的首選外科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