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白內障診療技術最早出現於隋唐時代,晚唐王燾《外臺祕要》中最早闡述了白內障的症狀和病程,並明確記載了金針撥治。“宜用金篦訣,一針之後豁若開雲而見白日”
到宋元時代的醫學家的《祕傳眼科龍木論》記載“玉翳青白,曈神端正,陽看則小,陰看則大,其眼須針,然後服藥”描述了白內障的診療。
近百年來,白內障摘除手術始於1745年,當時Daviel應用一把三角刀在眼球的下方角膜緣做切口,然後擴大切口,掀開角膜,切開前囊,用細針扎住晶體核後將其取出眼外。
1865年以後,vonGraefe對白內障手術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其中一些改良的方法是現代白內障手術的基礎,他提倡在眼的上半部進行內眼手術並切除虹膜。
1877年以後,眼科醫生開始採用囊內白內障摘除術(ICCE),並在麻醉方法和手術方式等方面不斷改進。
1959年,Barrapquer發現糜蛋白酶可以使晶狀體懸韌帶斷裂,晶狀體前移。
1961年,Krwawicz有引入了冷凝器。
手術顯微鏡在眼科應用,是白內障進入顯微外科的時代。應用顯微手術技巧摘除白內障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是20世紀眼科臨床最令人鼓舞的進展之一。
1965年,Binkhorst重新開始老年性白內障的囊外摘除術(ECCE),經過不斷改進,20世紀80年代,現代囊外白內障摘除術,迅速得到普及。
1968年,Kelman設計了超聲乳化儀,從此拉開了白內障超聲乳化術。
20世紀90年代,是超聲乳化白內障吸除術發展最快的時期,完成了動力型超聲乳化向抽吸型超聲乳化的轉變。
21世紀後Er:YAG鐳射乳化儀通過美國FDA批准並開始應用於臨床,其獨有的無熱量損傷和手術切口<1mm等明顯優點,持續收到關注。
由於材料科學的進步以及人工晶體的功能的多樣化,白內障開始由以一種復明手術向著屈光手術的轉變,以往人們關注白內障術後能看到多少視力為主,到目前人們更注重白內障術後是否能看的更清楚,更舒適,是否遠中近都看到看清,以往白內障術後只能看清某一距離的物像,隨著多焦點,三焦點及無極變焦的晶體到來,人們更是能看清遠,中,近的距離,目前更是有白內障和準分子鐳射聯合,白內障術後的屈光不正再通過準分子鐳射消除後,是人們的視覺質量提高更為明顯,21世紀隨著Er:YAG鐳射乳化儀到來,是手術更安全,更精準,更能大大提高術後的視覺質量,隨著材料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基因醫學的來臨,相信更為智慧的晶體或者替代物的到來,會使白內障手術越來越簡單,人們的視覺質量更接近自己的晶狀體所能達到的視覺質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