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的病因複雜,可分為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感染因素有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等;非感染因素有症狀性腹瀉、過敏性腹瀉、食餌性腹瀉、炎性腸病等。
細菌導致的寶寶拉肚子,常見以下2種:
(1)產毒性細菌引起的腸炎:多發生在夏季,起病較急。輕症大便次數稍增,性狀輕微改變。重症腹瀉頻繁,量多,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有黏液,腥臭味。伴發熱、嘔吐,常發生脫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紊亂。大便鏡檢可見脂肪球、黏液和少許白細胞。病程3~7d,亦可較長。
(2)侵襲性細菌引起的腸炎:全年均可發病,多見於夏季。起病急,高熱,可發生熱性驚厥。腹瀉頻繁,大便為黃色、黃綠色,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有噁心、嘔吐,腹痛和裡急後重。嚴重者可出現脫水、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甚至出現感染性休克。
治療上注意合理飲食,維持營養;迅速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控制腸道內外感染;對症治療加強護理、防治併發症;避免濫用抗生素。
飲食治療:輕症母乳餵養的嬰兒繼續哺乳,適當限制哺乳次數或縮短每次哺乳時間,暫停輔食;人工餵養兒可喂以等量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湯、粥、麵條等逐漸過度到正常飲食。在腹瀉期間,繼續進食,給予寶寶與其年齡相適應的正常飲食,儘可能不要“禁食”,禁食可導致症狀遷延、營養丟失。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1)口服補液鹽(ORS)適用於輕、中度脫水並能進食的患兒;靜脈補液適用於吐瀉嚴重、腹脹、中度以上脫水者。
(2)糾正酸中毒、電解質紊亂。
藥物治療:
(1)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水樣便可不用抗生素,黏液便、膿血便可選用抗生素,主要以口服二、三代頭孢類抗生素為主。用足療程,不能不經醫生同意擅自停藥。
(2)微生態療法:通過恢復人體腸道微生態平衡,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3)輔助治療:腸黏膜保護劑、腸動力抑制劑、抗分泌藥等。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